難熬的感情,該堅持還是停損?「Steve,我想幫我朋友問問她該不該離婚?」「好啊,你說.」與朋友坐在上海老街邊梧桐樹下的咖啡店,這個關於婚姻的問題讓我從午餐後的困倦中清醒起來.「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你三十五歲了,結婚八年,女兒八歲,先生事業發展不錯,你們的物質生活很富裕.人生是不是很完美了,一切想要的東西都有了?「再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因為奉子成婚,雙方感情基礎薄弱,目前已經沒太多感情可言,先生明顯已經變心,你們一年只有兩三次性生活,在家裡也是分房間睡覺.你盡了一切努力但雙方關係毫無起色.「最後想像一下:以上兩種場景同時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辦?」朋友描繪的場景我一點兒也不陌生,繼續生活還是分開,力挽狂瀾還是忍痛割愛.年齡不小了,孩子尚年幼,生活條件也難以放棄.雖然情感上沒法接受日復一日的煎熬,可有那麼多現實問題需要考慮,實在沒法做出抉擇.朋友問我應該怎麼辦,因為她自己認為她朋友應該繼續嘗試,所以用期待的眼神等我給出靈丹妙藥般的建議.「想離婚就離啊,做決定有這麼難嗎?」我回覆道.我的回覆讓朋友的眼中瞬間閃過一絲意外、驚訝、不解和不滿,她質疑:「可是她年齡都這麼大了,還有小孩,而且要離婚也涉及很多現實的問題……」「是的,我知道有這些問題,確實有很多需要考慮.但如果換了是我,我可能會拋硬幣.」朋友的眼睛睜得更大了.我趕緊向她解釋了我的想法.要不要分開的問題,經常會出現這種二選一的糾結情況.分或不分都各有利弊.讓人糾結的,其實是只想得到好處卻不願付出代價的幻想,比如處理婚姻問題時,既不破壞現有生活的秩序和家庭的完整,又可以在情感上得到更好的滿足.如果沒有這樣完美的選項,關係已經到了必須做出取捨的時候,天平兩邊的砝碼是等量的,那麼不管你走哪條路,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必然會捨棄另一些東西.這種情況下,拋硬幣至少還能幫你盡快做出選擇,減少不斷糾結帶來的痛苦.子女往往是父母堅持忍受不幸婚姻的最常見藉口,人們本能地認為離婚是件壞事,不完整的家庭會給子女帶來不良影響.但在我看來,在一段痛苦的婚姻中堅守,反而是特別糟糕的教育方式.那樣的家庭氛圍看似「完整」,但卻十分壓抑和冷漠,成年人容易低估孩子的敏感度,以為他們感受不到這種冷漠.孩子們確實沒法清晰地理解和描述家庭氛圍,但正因為如此,這個階段經受的情感衝擊才是成年後最難化解的心結.缺乏勇氣走出糟糕關係的父母,直接傳達給子女的態度是:生活中的困難要克服,需要付出代價,我不想付出代價,所以我寧可屈服隱忍.而這樣的選擇,子女未來一定會效仿.當自己遇到困境時多半會選擇逃避.好的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我們要學會付出代價,做出犧牲,敢於為想要獲得的結果忍受痛苦.最後回到個人的情感決策上,有個人人都必須學會的道理是「停損」.這個常見於投資領域的概念告訴我們:如果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嘗試用手去掙脫鱷魚,那麼最終鱷魚會同時咬住你的手與腳.所以,如果鱷魚咬住了你的腳,唯一的生存機會是犧牲一隻腳.名存實亡的婚姻就好比被鱷魚咬住的腳,是你的一部分,因為不忍失去,你會想方設法拯救它,甚至幻想鱷魚可以鬆口.可是看看你的周圍,被成功拯救的婚姻就好像仁慈鬆口的鱷魚一樣罕見.任何形式的失敗,其實都是生活在提示我們:你的方法不對,需要調整.拒絕分手或者離婚,找各種理由說服自己死扛,本質就是拒絕承認錯誤.當你忽視生活給你的提示時,獲得的只能是更多更激烈和強硬的提示,直到你被徹底打垮.故事中這位正在婚姻中掙扎的主人公面臨的就是這樣的選擇:繼續將模糊而又不切實際的希望寄託於這段婚姻,還是學會停損,立刻放棄.可以預見的狀況是,愈堅忍,她會愈覺得無法離婚,進而更加深陷於不幸中無法自拔.堅持是一種品質,可是無底線的堅持就成了軟弱.你以為堅持能帶來價值,但是如果你有過那種掙扎多年最終分手的經歷就會知道,這樣的「堅持」並不會給你後來的生活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堅持和停損的界限在哪裡,這是在走進一段關係時就需要想清楚的問題.一段關係對你來說最重要且不可妥協的因素是什麼,應該明確.不論你的停損點是什麼,明確並堅持它是再重要不過的事情.年輕一代,在情感方面獲得的指導太有限,所以不得不在婚姻中不斷試錯繼而成長.聰明的人尊重失敗的經驗,心甘情願付出代價,因而愈來愈成熟.拒絕接受失敗給予的提示,雖然也能勉強前行,但終究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獲得極少的成長.為什麼有的人有不少失敗的情感經歷,但卻愈走愈順,愈來愈有激情,而有的人經驗不多卻對感情麻木疲倦,區別就在於此. ﹝延伸閱讀﹞假性親密關係>缺愛的孩子懂事早,「懂事」是被迫成長…假性親密關係>夫妻為什麼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為什麼我們看似親密,卻貌合神離?沉默取代了理解和依賴,卻又無法分開……為什麼我們看似親近,卻貌合神離?假親密,讓我們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情感自由的年代,我們卻愈愛愈孤單.在彼此變冷漠之前,修一門情感關係課. 正視親密背後的假象,破除無法跨越的情感障礙.s你愈生氣,他愈逃避;你愈激動,他愈沉默……相愛的你們,為什麼走入無法溝通的絕境?s無論另一半如何付出,你都無法投入……生長在「認可無能」的家庭,你成了「愛無能」者嗎?s你渴望擴展交友圈,面對群眾卻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只能更加封閉自己?s害怕被遺棄,於是無限增強控制慾,或乾脆冷漠、疏離……你是「焦慮型」或「逃避型」依戀人格嗎?在親密關係中,當兩人長期選擇性地迴避不願探討的議題,而繼續維持表面的和諧,「假性親密」便隨之產生.這樣的困境,要從對自我的認知和原生家庭去探討.作者史秀雄以自身成長經驗與諮商個案為例,深入探討每個人與戀人、自我及父母之間的關係,釐清造成假性親密的根本原因.唯有正視造成痛苦的根源,洞察自我關係疏離的成因,才能與他人建立健康、穩固的關係.購買資訊: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