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孩子懂事早首先,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往往是無意識的:我們會誤以為父母之間的衝突是我們造成的,會天真地以為自己的順從可以讓父母關係得以緩和.我們會把父母的挑剔理解為客觀理性的評價,而不是他們自身痛苦的投射,並且被這種投射蒙蔽,忽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要想改變取悅型人格,首先要回顧和理解自己的成長經歷,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進而清晰地意識到哪些感受和想法是發自內心的,哪些是在家庭關係的互動中被強加進去和投射的.這種清晰的意識,是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為自己獨立人格的發展創造空間的重要步驟.其次,我在諮商工作中幫助過許多類似情況的來訪者,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幫助他們重新和自己的感受建立聯結.作為家庭中弱勢的一方,這些年輕人被長期的家庭互動模式所塑造,進而失去了對自己真實感受的掌握.與此同時,重新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可能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你可能會發現長久以來的焦慮和受到的忽視,已使自己內心積累了非常多的傷痛和憤怒.這也許不是一個人可以獨立解決的事情,你可以選擇一位專業而又具有人文關懷的諮詢師來幫助你.最後,取悅型人格的人成年後面臨的一個重要障礙就是,由於習慣性地取悅所有人,所以他們無法區分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究竟是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認可.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必然包括兩個人對彼此相對全面的瞭解和接納,尤其是那些不完美的方面.取悅型人格的人會極力隱藏自己的不完美,擔心會被他人嫌棄,但這麼做反而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別人在看到你的不完美之後,是否還會接納你.所以,想要擺脫取悅型人格,有一個比較便捷的方式,就是尋找那些能夠包容你的人,嘗試著向他們展現你的缺點,進而體驗更加真實的認同感.這樣的人可以是親近的朋友,也可以是心理諮詢師. 「懂事」是被迫成長我們自小接受的教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懂事、要聽話.我曾經認為,這不過是一句父母在不知道要怎麼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說出來應付孩子的話.可是隨著個案經驗的增多,我發現一句簡單的「要懂事」,在冥冥之中影響了很多人的人生.什麼樣的孩子算懂事呢?順從、安靜、專注於學習或者其他由家長指定的事務,而且十分瞭解父母的預期,並主動實現這些預期.在遇到矛盾衝突或不良情緒的時候,會自動安撫和壓抑自己,不給父母增添任何情感負擔.在生活和物質上沒有過分要求,或者最好沒有任何要求,不給父母增加經濟或生活負擔.在父母間產生矛盾衝突時,主動迴避,或者嘗試安撫取悅,以緩解父母的情感疾苦……這個描述我可以無限地寫下去,因為我慢慢發現,「懂事」這個期待就像一個黑洞,很多時候家長要求你懂事,卻並沒有界定怎樣的行為才算懂事.於是希望懂事的孩子們會不斷琢磨大人的期待,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試圖讓大人滿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快樂.很多家長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卻忘記告訴他們怎樣才算達到懂事的標準.還有的家長用「懂事」來讚美和獎勵孩子,不斷強化「懂事」的概念,實質上是在鼓勵孩子不斷透過自我犧牲和自我壓抑來換取他人的認同感.更有甚者,利用「懂事」這個模稜兩可的概念來強迫孩子順從,讓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疏漏和不負責任的行為顯得合理.許多人一生都在試圖維持自己懂事的形象,並引以為豪.可當他們成年之後便會發現,自己早已習慣了順從父母的意志,對於自己的喜好和意願感到一片茫然,在事業和婚戀等關鍵的人生選擇上,傾向於背離自己的感受而滿足父母的期待,並且最終因此付出高昂的代價.毫不誇張地說,「懂事」的期待,是一種被許多父母誤用和濫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許多孩子的成長過程造成了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假性親密關係>年紀大了,還有小孩,夫妻沒感覺了,要離婚嗎?假性親密關係>夫妻為什麼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為什麼我們看似親密,卻貌合神離?沉默取代了理解和依賴,卻又無法分開……為什麼我們看似親近,卻貌合神離?假親密,讓我們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情感自由的年代,我們卻愈愛愈孤單.在彼此變冷漠之前,修一門情感關係課. 正視親密背後的假象,破除無法跨越的情感障礙.s你愈生氣,他愈逃避;你愈激動,他愈沉默……相愛的你們,為什麼走入無法溝通的絕境?s無論另一半如何付出,你都無法投入……生長在「認可無能」的家庭,你成了「愛無能」者嗎?s你渴望擴展交友圈,面對群眾卻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只能更加封閉自己?s害怕被遺棄,於是無限增強控制慾,或乾脆冷漠、疏離……你是「焦慮型」或「逃避型」依戀人格嗎?在親密關係中,當兩人長期選擇性地迴避不願探討的議題,而繼續維持表面的和諧,「假性親密」便隨之產生.這樣的困境,要從對自我的認知和原生家庭去探討.作者史秀雄以自身成長經驗與諮商個案為例,深入探討每個人與戀人、自我及父母之間的關係,釐清造成假性親密的根本原因.唯有正視造成痛苦的根源,洞察自我關係疏離的成因,才能與他人建立健康、穩固的關係.購買資訊: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