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夜哭,因為需要你嬰兒會大哭,很可能是因為感受不到媽媽的存在.如果這個時候還要訓練嬰兒「獨立堅強」、「完整睡眠」,無異於將他推進無底的地獄.有些嬰兒經常會在夜半啼哭,於是一些「專家」跑出來指點,說夜奶頻繁會導致嬰兒睡眠不足,影響大腦發育,要戒夜奶.相信這種說法的媽媽們,假如你自己夜裡餓了,或是被噩夢驚醒,是希望老公不搭理你呢,還是給你沖杯熱牛奶,來個溫情的擁抱?嬰兒和成年人不同,尚未建立客體穩定性.就是說,一個東西,看見的時候就是存在的,看不見就不存在了.我家的貓就是這樣,如果乒乓球滾進沙發底,小貓不會去找,但大貓會,因為大貓知道,乒乓球雖然看不見,卻還是存在的.這就是為什麼嬰兒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大人用手把臉蓋上,再打開手,露出臉,嬰兒會很驚喜地笑,因為對他來說,「剛才你明明不存在,怎麼又出現,然後又消失?又出現、又消失……太神奇了」.大一些的孩子已經建立了客體穩定性,於是這個遊戲便不再逗笑.有時候,媽媽只是去上了個廁所,嬰兒都會大哭,因為他真的以為媽媽消失了.嬰兒需要經常透過媽媽的撫慰來確認自己和媽媽的存在.就像照鏡子一樣,嬰兒透過媽媽溫情的容顏,映照出自己,感受到自己.有些「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記不住自己和別人臉部的細節,因為他們曾經很少得到媽媽深情的注視,即使看到媽媽,也常常是空洞無物的眼神.<惡靈古堡>系列電影情節支離破碎,如同噩夢一般,很像嬰兒的思維過程.嬰兒的世界充滿幻想,沒有邏輯,但有其美好創意的一面,佛洛伊德稱為「初級思維過程」.這種初級思維過程透過父母的撫慰逐漸人性化、邏輯化,成為孩子天馬行空般創造力的來源.嬰兒莫名其妙地夜哭、焦躁、驚恐,很可能是因為感受不到媽媽的存在,陷入混亂的初級思維過程,無法將現實和幻想區別開來.如果這個時候還要訓練嬰兒「獨立堅強」、「完整睡眠」,無異於將他推進無底的地獄.若是任憑嬰兒哭,他確實會哭累了自己睡著,腦神經繼續發育,只不過發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執分裂」的神經迴路,為嚴重的人格障礙埋下伏筆.下面是一些媽媽的觀察體驗:「還記得我給兒子斷奶的時候,奶奶和姥姥都跑來把我和兒子強行隔離.才七個多月的兒子突然看不到媽媽了,一整天哭得撕心裂肺,好像他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我記得那天下大雨,從外面趕回家的時候,我自己也哭成淚人!」「小月齡寶寶吃夜奶,有填飽肚子和滿足心理需求的雙重作用.大寶寶吃夜奶,滿足心理需求居多.快三歲的××在生病、遭遇挫折之後,頻繁地要吃夜奶,吃完之後心情明顯變好.強行戒斷夜奶,對孩子只有傷害.」「××是個夜奶頻繁的孩子,我也經常被提醒說夜奶頻繁對孩子發育不好.對此,我持置之不理的態度,沒聽說過誰家孩子因為夜奶頻繁長大成了傻子……我小時候就害怕黑夜,我想我的孩子也一樣,所以每一次他夜裡醒來的時候,我都會把他摟在懷裡,告訴他「媽媽在」.」應對孩子夜哭這件事其實很簡單:順著母親的本能去撫慰他.任何違背人類本能的育兒法,都會帶來人性的逆轉.無論孩子的「正面」行為,如微笑,還是「負面」行為,如哭鬧,若都能得到及時而溫暖的回應,他會感覺自己的雙腳扎根大地,踏實而心安.其實,他只是一個正常的孩子,得到了本應得的愛而已.母嬰之間心的連結增加,孩子經常感受到母親的存在,就會減少夜哭的次數.如果媽媽和孩子的連結不深,請不要責怪自己,因為媽媽在嬰兒時期,也沒有被自己的母親深情地看見過.那麼,怎麼做才能增加連結,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呢?這裡要強調的是,我們看似在談親子關係,看似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療癒自己,讓自己成長.在為任何人好之前,先為自己好,讓自己好起來是為別人好的前提.嬰兒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是父母療癒自己的最佳機會,這個機會用好了,父母就可以像乘火箭一樣迅速成長.如果沒有覺知和成長的意願,結果很可能是父母沒成長,孩子也繼續成為苦難的輪迴.媽媽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多感受嬰兒,比如讓自己全身放鬆,觀察嬰兒的呼吸,同時也感受自己的呼吸,母嬰之間呼吸的節律如協奏曲一般.這就是一種催眠練習,能夠很好地增加心與心的連結,讓人活在當下,存在感十足.當人體驗到當下的存在感時,「頭腦的我」卻很容易焦慮、恐慌,練著練著就想逃離當下,思緒飄走.如果有情緒升起,則繼續觀察這種情緒,不評判、不阻礙、不逃跑,讓情緒自由流動.這就是提升覺知力和平等心的方法.嬰兒天然地活在當下,和萬物連結,我們借由嬰兒的存在覺知自己,事半功倍.珍惜這神奇的生命,深愛他,就是重新療癒自己「內在的小孩」,讓曾經受傷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長大,再一次用心靈去生活.﹝延伸閱讀﹞如何面對哭泣、不肯入睡的嬰兒?不要阻止他哭泣!結婚生子,是父母的選擇,孩子不必為父母的錯買單!看見孩子的存在,讓愛流動:愛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願愛孩子,也是愛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育兒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榮格離世前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像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任何事物,如果你覺得它美,那麼它一定暗合了某種美的規律.家庭教育也一樣,一個孩子呱呱墜地到健康幸福地長大成人,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呵護一定暗合了自然發展的規律.母嬰關係決定人生的起點.孩子透過內化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童年的關係模式與長大後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看見,是療癒的開始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製造相同的陷阱.親密是親子關係中最自然的狀態.在孩子的嬰兒期看見他的需求,不干擾孩子內在的成長節律,身心臨在的陪伴,能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但它更重要的意義是陪伴我們自己,回顧生命的最初.我們有改寫自己和孩子命運的自由請給孩子空間,讓他自由感受、體驗各種事物,別用我們狹隘的頭腦來限制孩子無限的可能.如果把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都教給孩子,孩子如何比你更優秀?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看見,是真正的愛. 購買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