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篇:自然後果與分離課題〉2大原則解決爸媽頭痛問題作者:羅梅英阿德勒心理學很重要的核心概念為「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而合理的結果」,只要掌握這個大原則,父母最頭痛的吃飯、收拾玩具和上學遲到等困擾,都能迎刃而解,讓孩子從行為後果中學會負責任. 對很多父母來說,讓小孩好好吃飯真是件苦差事.怕小孩餓肚子,媽媽在後面追著跑:「拜託你再吃兩口就好,」偏偏小孩不領情,爸媽於是生氣、威脅小孩:「你再不吃飯,我就把你送去孤兒院.」阿德勒心理學很重要的核心概念為:「溫和且堅定的態度,自然而合理的結果.」只要掌握這個大原則,父母最頭痛的吃飯、收拾玩具和上學遲到等困擾,都能迎刃而解,讓孩子從行為後果中學會負責任. 自然後果讓孩子學會負責「自然後果」是指,在大人不干涉的情況下,行為本身所導致的自然結果,例如:不吃飯會肚子餓、不穿外套會冷.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認為:「教養不該是叫孩子感到害怕,而是讓孩子經歷自然的後果.」比方孩子不收玩具,你叫他去罰站10分鐘,下次他還是不會收玩具.何翩翩的做法是,如果你不收,玩具就會「消失」一星期、沒有得玩,讓孩子承受自然的後果.何翩翩建議家長,多練習直述句和肯定句.例如:孩子不吃飯,家長不用生氣,直接告訴孩子「不吃晚餐的後果就是,晚餐會被收走、要等到明天早上才有早餐吃」.溫和的指出行為的後果,並且堅持到底,不因一時心軟而屈服.運用自然後果之前,爸媽必須先確認自己的底限在哪裡,因為有些後果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承擔.像天冷孩子堅決不穿外套,因此生病的話,上班族爸媽還得請假照顧小孩.因此,爸媽必須告訴孩子底限在哪,而不是全權交給孩子做決定. 哪些情況不適用自然後果?<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提到,自然後果雖然是協助孩子學會負責的一種方式,但也有不適用的情況:1.孩子有危險:像是讓孩子在馬路上玩耍,沒有人承擔得起自然後果.2.要花時間訓練:以過馬路來說,大人需要教導孩子馬路的危險,過馬路之前要看左右有無來車.這些都需要時間訓練,讓孩子可以理解因果關係.3.自然後果會影響別人的權益時:例如不能容許孩子體驗對別人扔石頭的自然後果.4歲以下的孩子特別需要大人的監督照顧,就是這個道理,以便及時介入,避免危險.4.孩子不覺得行為的結果是個問題的話,自然後果就無法發揮效果.例如:有些孩子覺得不洗澡、不刷牙、不做功課、吃太多垃圾食物,並不會造成什麼大問題.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認為,以不刷牙為例,蛀牙對孩子來說太遙遠,大人可以提出這件事對他生活的意義,例如嘴巴臭會被笑.如果連這個他也不在乎,大人要小心的是,為什麼他不在乎和團體的連結及歸屬感.何翩翩提醒,3~6歲的孩子無法體會自然後果的事.例如看電視太近對視力不好,父母就要幫忙,光叫孩子往後坐沒有用,直接把孩子抱到後面或是關掉電視,爸媽清楚表達堅定的態度,孩子就會知道大人的原則. 邏輯後果的4R條件除了自然後果之外,「邏輯後果」也是行為後果的管教工具.什麼是「邏輯後果」?是指父母加諸於孩子的行為後果,例如孩子亂畫書桌或打翻牛奶,相關的後果是要他清理乾淨.建中輔導主任鮑順聰比較,「懲罰」是上對下的關係,其預設是「feelbad,dogood.」而自然後果、邏輯後果的預設則是,強調「feelgood,dogood.」他強調,邏輯後果必須與孩子犯的錯有關連性,例如上學遲到叫小孩不准吃飯,兩者沒有關連,就變成懲罰.另外,說話若帶著指責,像是「你怎麼那麼笨」、「牛奶也倒不好」,也會使邏輯後果變成懲罰.簡.尼爾森(JaneNelsen)在<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中指出,邏輯後果有四個R條件,分別是:1.相關(Related):行為和後果之間有關連性.2.尊重(Respectful):不帶有歸咎、羞辱或痛苦.3.合理(Reasonable):結果對大人和小孩來說都是合理的.4.事前告知(Revealedinadvance):讓孩子有機會知道如果他選擇某種行為的話,就會發生的事,或是大人就會如何處理. 釐清誰是問題的主人阿德勒說:「釐清誰是問題的主人.」以父母頭痛的上學遲到來說,究竟是小孩或爸媽的問題?高師大教育系教授楊瑞珠表示,只要問「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會影響誰?」「誰該負起這件事最終的責任?」就能清楚判斷到底是誰該面對的問題.小孩上學遲到,是他自己要去學校面對後果,這是社會運作的邏輯後果.楊瑞珠提醒爸媽,不要幫孩子擁有他該負責的課題,爸媽可以做的是,尊重鼓勵孩子、協助他做選擇、解決問題.要注意的是,「避免跟孩子權力鬥爭,爭到底誰是老大?」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聽大人的話,一旦孩子不服輸,需要解決的課題馬上就失焦.<不教養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認為,「比起父母以為的,孩子在更小的時候就可以獨力完成很多事了,卻因為父母硬要代替孩子扛下責任,導致孩子永遠學不會自立.在那之前,父母只要靜靜觀察就好.」但這並非叫父母從此不聞不問、袖手旁觀,而是運用方法,轉換成親子共同的課題.例如孩子不讀書時,父母可以這樣說:「最近不常看你讀書,我們可以談談嗎?」岸見一郎指出,「很多父母都會以「為了你好」為由,硬要介入孩子的問題,然而唯有在親子關係平等,課題區分明確的前提下,父母才可能幫得上忙.」延伸閱讀:1.觀念篇:阿德勒式教養,解開家長4大迷思2.孩子被排擠了怎麼辦?當一個人的喜惡變成班上的集體霸凌3.以社會新聞事件為教材,讓孩子體察人性善惡做出正確判斷4.成績不是一切,態度決定你是誰5.那些彷彿無人知曉的故事,成為母親的女人都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