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歲小璐與七歲小狸最愛玩小媽媽小女兒的角色扮演遊戲,實質媽媽退到幕後當起「阿姨」,落得輕鬆.「爸爸,妹妹搶我的玩具」、「哼,不跟你好了,討厭,走開」.身為父母的你,是否發現孩子們的爭吵大多集中在個人的所有物以及假扮遊戲劇情的遵守,此時仲裁者父母的出手是必要的,若父母對所有小孩都有溫暖而敏感的回應,並且沒有對某方特別偏袒,手足關係會隨著時間而減少衝突.若父母在幼童、學齡前兒童間的衝突視而不見,可能會造成衝突變得習以為常;簡言之,父母得努力處理手足的衝突(Smith&Ross,2007).在小璐一歲之前,因為我有太多時候都得一打二,難免會有忽略老大小狸的時候,但我總是找時間與小狸談對妹妹、爸媽及身為姊姊的感受,試著讓她參與這一歷程,順勢培養她的同理心;小璐一歲之後語言及認知發展神速,姊妹倆互動變得頻繁,當然爭執也逐漸滋生,適時與姊姊建立「同盟」關係;一歲妹妹很小很脆弱,但身為姊姊或哥哥並沒有理由一味退讓,身為父母要建立明確界線,努力在界線找到平衡,以利孩子能在手足關係中得到最好的成長. 再者以發展心理學提到手足關係的正向貢獻來說,令人耳熟能詳的Ainsworth的安全依附實驗,Stewart做出了嬰兒與四歲兄姊留在陌生房間的變化版實驗,結果顯示若兄姊本身是安全依附型,會特別提供嬰兒安撫或照料,甚至兄姊若已發展出角色取代技巧,當下更能安撫弟妹情緒.穩定且相互支持的手足關係,將有助於成長過程所面臨的社會適應及焦慮等問題的降低.另外,手足也可作為模範和老師,年幼的兒童容易去傾慕兄姊,此階段大概就像跟屁蟲,你難免會聽到「媽媽,弟弟都學我」、「爸爸,我要跟姐姐一樣的書本」.倘若有問題要精熟,兄姊對於自己的弟妹有更大的責任教導心態,弟妹也會比較傾向跟親兄姊學習. 當然,若手足對彼此有不是那麼好的影響,許多負面的結果跟著產生.所以,手足的「魔力」,到底最後會釀成正向或負向的結果,在幼童發展初期,父母的照顧及回應方式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