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聽過愛因斯坦的這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確實在孩子的學習上很重要,但是在我和家長的接觸中,感受到了一些觀念上需要厘清的問題,例如:「孩子剛上小學,好像每一科都沒興趣,成績也不好」、「孩子對動手實驗比較有興趣,不喜歡需要背誦的文科」.有些家長似乎認為孩子不想讀某些科目是因為「沒興趣」,甚至「對讀書沒有興趣」,而產生莫大的焦慮. 首先,家長必須瞭解,「興趣」是學習的助力,但不是「前提」,也就是說,喜歡的事情會更有動力去深入學習,但並非表示只去學習有興趣的事.尤其在小學和國中階段,學校課程是基礎能力的層次,是無論有沒有興趣都應該具備的常識.對於這種必然的學習,教師應該要精進教學技巧,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生本身也要儘量找到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其次,「興趣」不等於「能力」,「能力」是要靠不斷的學習和練習,才能慢慢累積.「能力」也不能和「天賦」混為一談,舉例來說,一個口才辨給、落落大方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演講的天賦,但是如果他不在聲音控制、肢體語言、講稿撰寫、題材研究各方面持續精進努力,他的天賦也只能停留在兒時的榮譽紀錄.有一句話說:「學習無捷徑.」要擁有能力,原本就是需要下苦功的.「下苦功」就是一種學習態度,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就要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讓興趣轉為願意下苦功的動力.人天生就是好奇的,幼兒是樂於探索和學習的,家長可以透過幾個方式來引導孩子: 建立每天作息的秩序感要讓孩子有一個觀念:上幼稚園也是上學,每天早上準時起床上學、晚上準時上床睡覺、和媽媽一起準備隔天上學要用的東西、在學校專心學習,都是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事情.秩序感和時間觀念建立起來,才能落實有計畫、有規律的學習.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晚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關掉電視、電腦,親子共讀或各自閱讀書籍.我曾多次在「親子未來學」的演講中提到,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便是良好的學習態度和閱讀習慣.真正成就大事的人,總是心懷謙卑、自覺不足,且具有強烈的學習意願.例如比爾蓋茲每年讀50本書;馬克祖克柏每兩星期至少讀兩本書;巴菲特每天花5~6個小時讀5份報紙和500頁的公司報告.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當孩子有了興趣,還需要有責任感,否則可能是隨性而為或三分鐘熱度,無法將興趣變成能力.譬如對音樂有了興趣,就需要持續的練習;對科學有了興趣,就需要專注的研究.父母在安排孩子的作息時,應該給予孩子特定而充分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另外,孩子也必須瞭解,人不是只做有興趣的事,像整理自己房間、幫忙家事等,跟興趣無關,是孩子該盡的本分.幼兒就有做事的能力,譬如幫忙擦桌子、擺放碗筷、洗玩具、整理拖鞋等,從每天的生活小事就能培養責任感. 給予鼓勵爸媽的鼓勵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動力,而且要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當你稱讚孩子桌子擦得很乾淨、手帕摺得很整齊,他學到了「把事情做好就會得到讚賞」,而且由此累積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日後面對課業時,他也會以正向的態度來面對.我相信所有父母都不會吝於給孩子「鼓勵」,但是「鼓勵」要有方法,最簡單的原則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譬如鼓勵孩子的時候,儘量說:你很專心,很棒!不要說:你得到第一名,很棒!還有最好不要用玩具等物質來獎勵孩子,一個擁抱、一個以他為傲的眼神,或是一起去作喜歡的事情,才是最好的鼓勵.事實上,孩子自己也會從興趣中得到成就感,那也是一種激勵. 合理的期望適當的鼓勵,有助於將興趣發展為能力;過度的期望,則會扼殺興趣的種子.父母不要將興趣視同為孩子未來的職業或謀生技能,而一直逼迫他要取得高分和得名,也就是說,父母要以更宏觀的視角來解釋「能力」.譬如孩子對鋼琴有興趣,即使持續練習,他也並不一定成為鋼琴家或鋼琴老師,但是他還是有這方面的能力,這個能力可能幫助他成為一個更有品味的人、懂得藉音樂來紓壓的人,或是成為他自己小孩的音樂啟蒙者. 總之,在孩子發展出「興趣」之前,更重要的是「學習態度」,「沒興趣」不能做為不好好學習的藉口.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原本一開始沒有興趣的事情,因為努力去做而得到了成就感,就因此產生了興趣.聰明的父母會從幼兒期就給予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奠定他一生都樂於學習的健康心態,成為一個具備多元能力的人. 作者為兩岸親子未來學與幼兒教育專家,暐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著有<愛不NG親子漫養智慧>、簡體版<AI時代慢養的勇氣>※本文由 作者林美慧 女士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