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麵囉!雞寶很喜歡吃麵,可能因為飯粥這的米食吃多了,也想換點口味吧!雞媽並不執著只給雞寶吃米食,因為雞媽我認為,不同型態的食物會給雞寶帶來不同的口腔刺激,雞寶正是因為吃麵,才慢慢學會吸麵條.對於麵的選擇,雞媽一樣是先從產品成分開始挑起.這次體驗的寶寶麵是來自三風食品的穗穗康健寶寶麵系列,這款寶寶麵是台灣本地製造,無添加食鹽、人工色素、味精,所以不擔心會造成寶寶的腎臟負擔,這點讓雞媽很放心!▲ 穗穗康健寶寶麵系列穗穗康健的無鹽寶寶麵線共有三種口味,分別是寶寶菠菜麵、寶寶南瓜麵和寶寶番茄麵,不種的選擇讓雞寶可以嚐到不同食材的營養!▲ 穗穗康健寶寶菠菜麵▲ 穗穗康健寶寶番茄麵▲ 穗穗康健寶寶南瓜麵▲ 穗穗康健寶寶麵的使用方式與保存條件說明▲ 穗穗康健寶寶菠菜麵的產品標示▲ 穗穗康健寶寶南瓜麵的產品標示▲ 穗穗康健寶寶番茄麵的產品標示雞媽想特別介紹一下這麵條,麵條是選用小麥粉製成,依據不同的口味加入不同的蔬菜粉,比如說「寶寶番茄麵」的成分就只有小麥粉、番茄粉和水,成份非常單純.麵條的長度約9公分,寬度約0.1公分,這樣的長度和大小很適合現在一歲多的雞寶,可以開始試著用叉子叉起麵條,自己放進嘴裡吃.▲ 穗穗康健寶寶麵的易拉環設計很好打開▲ 易於打開的易拉環▲ 穗穗康健寶寶麵▲ 穗穗康健寶寶麵的長寬很適合寶寶練習吃麵寶寶麵在6個月以上就可以開始給家裡的寶貝品嚐看看,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小,可以試著剪得細碎一些也無妨.烹煮的方式和一般麵條差不多,對於料理新手媽媽來說並不難,一樣是水滾後以扇狀將麵條放入沸水中,並以筷子輕輕攪拌避免沾鍋,煮個3~5分鐘就完成了!麵煮熟以後,媽媽最煩惱的莫過於要加什麼進去麵裡吧!雞媽想分享兩種雞媽常做的做法,第一道是比較快速的「雞蛋拌橄欖油寶寶麵」!各位爸媽一定知道好的油脂對寶寶的重要性,這道菜可以讓寶寶吃到好油,而且橄欖油有它特殊香氣,直接拌進麵裡就很好吃了!(雞媽有時候也會拌不適合高溫的亞麻仁油)做法非常簡單,水煮麵條的同時,也打入一顆蛋一起煮,煮熟後將麵條盛裝起,拌入適量橄欖油,在放上煮好的水煮蛋就大功告成!▲ 橄欖油寶寶麵▲ 加顆雞蛋營養滿分▲ 雞寶大快朵頤第二道要介紹的是口味很鮮甜的「蒜泥鮮蝦麵」!作法也很簡單,麵條先放進水裡煮到半熟就好,這麼做是避免麵條之後與蝦子一同蒸煮時會結成團.將拌熟的麵條放到碗中,上頭在鋪上蝦子和切碎的蒜頭,因為是要給寶寶吃的,所以完全不用加任何調味,蒸煮熟透後就可以了!寶寶麵的品質非常好,雖然經過水煮和蒸煮兩道手續,但吃起來卻不軟爛,還充分吸飽鮮蝦的湯汁!雖然沒有調味,但卻很夠味!▲ 蒜泥鮮蝦寶寶麵▲ 穗穗康健寶寶麵適合多種烹調方式介紹完寶寶麵之後,雞媽現在要介紹的是幾乎所有小寶寶開始從單純喝奶到「開葷」,一定會吃的泡芙餅乾!要給小寶寶小點心,大家一般最直覺想到的就是米餅,不過這次雞媽要介紹的是用小麥粉製作的無鹽「麥星星」和「麥圈圈」!不同於用米做的米餅,這款台灣製的原味「麥星星」和紫地瓜口味「麥圈圈」因為是用麥製成,所以有著小麥獨有的自然香氣!▲ 麥星星和麥圈圈▲ 麥圈圈▲ 麥圈圈的產品標示▲ 麥圈圈的營養標示▲ 麥星星▲ 麥星星的產品標示▲ 麥星星的營養標示在外型上,星星造型和圈圈造型對小寶貝來說極富童趣,大小更是適合寶寶學習拿取,訓練手指小肌肉的發展.▲ 封口採用鋁箔易拉設計,雙重保鮮又不割手▲ 麥圈圈(正面)▲ 麥圈圈(側面)▲ 麥星星(正面)▲ 麥星星(側面)▲ 適合小寶貝的麥星星與麥圈圈實際品嘗起來,雖然沒有添加任何調味,但雞媽覺得非常可口,淡淡的香氣讓人一口接一口,咬下去的當下非常酥脆,但很快地就會化在口中,這對於不擅咀嚼的小寶貝來說,也不會有噎住的危險.更重要的是,產品成分非常當純,完全無添加防腐劑、膨鬆劑、人工香料、色素和食物油,這對於剛開始嘗試奶以外的小寶貝來說,是很好的入門,吃起來對腎臟也不會有太大負擔!有機會,一定要給家裡的寶貝吃吃看喔!▲ 練習手指小肌肉▲ 從吃中學習拿取的精細動作▲ 從抓到手指捏起,越來越順手▲ 從抓到手指捏起,越來越順手▲ 一次捏兩個也不是問題最後,雞媽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活動!在108/2/28~3/3,「穗穗康健」在台中婦幼展(烏日高鐵旁的會場中心)有參展囉!(攤位名稱就是「穗穗康健」)現場提供限量的寶寶麵試吃包,有興趣的爸爸媽媽,歡迎到現場去參加索取喔! 穗穗康健網路商店:https://sweetcygnet.com/穗穗康健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weetcygnet.tw/?ref=bookmarks直營門市:台中市大雅區民富街114號 歡迎點閱﹝我是雞媽:少女賢妻也是娘﹞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oshijima/Pixnet http://woshijima.pixnet.net/blogMamibuy https://mamibuy.com.tw/home/495583/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