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非得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在親職教養上有個觀念,就是雙親中有一方要扮演黑臉,另一方則扮演白臉.在許多傳統的家庭裡,父親的形象是嚴肅而有威嚴的,很自然地,黑臉由父親來扮演;母親的形象則是柔和而慈祥的,白臉便由母親來扮演.或許是刻意分工,或許是自然形成,無論如何,在許多家庭中,黑臉、白臉的角色分配總是存在的.過去的社會,男主外、女主內,或許性別角色期待自然地讓雙親去扮演起這樣黑白臉的對立角色,接著又代代複製.一直到現在,許多人仍然認同這樣的做法.然而,我們也看到,所謂黑白臉的親職教養方式,實際上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存在著負面影響.黑白臉的迷思,是需要我們好好地反省與檢討的. 嚴父慈母或嚴母慈父?親職教養態度不一致的負面影響曾有一位國中女學生,因為嚴重的行為問題,時常逃學、蹺課、在外遊蕩,結交壞朋友,學校介入也束手無策.父親一氣之下,嚴格要求孩子只准待在家裡,哪兒都不許去,並要身為全職家庭主婦的母親,看管好孩子,不准踏出家門一步.女孩在家裡一哭二鬧三上吊,直向母親威脅要自殺.母親情急之下,向學校師長求助.女孩對學校老師說,被父親毆打虐待,除了限制自由外,還三餐不濟,且什麼都不能做,斷了對外聯繫,過得很慘.母親則告訴學校老師:「看到我唯一的女兒如此痛苦,我也感到很心疼,無奈她爸爸就要這樣做,我也沒辦法.請幫幫我女兒吧!」 當學校老師去家訪時,才發現,女孩在家中儘管被限制出門,但衣食無虞,該有的娛樂樣樣不缺,完全不像這女孩和她母親說得這麼慘.顯然地,在這個家庭中,母親扮演白臉,父親扮演黑臉.孩子的偏差行為問題或許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但父母親教養態度的不一致,不能透過溝通協調,把握一致的原則與立場,確實也讓這女孩知道如何從雙親中的哪一方找到管教標準的漏洞,甚至進而操弄他人. 當然,也有反過來,由父親扮演白臉,母親扮演黑臉的角色分配.有個孩子是家中老么,在學校裡人際關係不佳,常有衝動控制的問題,動不動就與同學起口角.他的生活習慣不佳,對班務漠不關心,也不願意與同學合作打掃或討論作業,不斷被同學投訴與排擠.學校老師每次與孩子的家長聯繫時,總是母親出面善後.問到父親是否有空前來,母親便推說父親工作忙碌,不方便到校. 幾次與母親談話後,母親哭訴著說:「我對這孩子真的沒輒了.雖然他從小狀況不斷,但我沒有一刻不緊盯著他.在家裡,我會要求他做好時間管理、幫忙家務、限制他網路使用時間,但我的要求,他都擺爛,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因為我會唸他、罵他,所以他總是對我很反感.」「我先生工作忙,不太有時間陪孩子.大概是出自於一份虧欠吧!與孩子互動時,總是順著孩子的意思,破壞我為孩子訂下的規矩.孩子總是拿他爸爸的做法來頂撞我,讓我感到很挫敗.到頭來,孩子比較喜歡的是他爸爸;而那個為他付出最多的人,卻被他討厭!」 這也是某種典型的家庭互動型態,父母親在管教孩子上的立場不一致.父親將教養孩子的任務全都丟給母親,認為自己只要負責賺錢養家就好(背後或許來自於害怕或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有情感交流).又因為感到虧欠孩子,於是過度寵溺孩子,這都使得母親在教養孩子上付出的努力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教養孩子是雙親共同的責任在親職教育演講的場合中,難得可以看到雙親共同出席的景象.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其中一方「代表」前來.我可以體諒他們的難處,總有人得留在家裡照料老小.但我也常聽到許多學員(多半是身為母親者)跟我抱怨,自己的另一半在孩子的教養上與自己的立場落差很大,怎麼溝通就是不願意調整,也總是認為不需要去上點課或閱讀些文章,更新自己在教養孩子上的觀念. 當然,我也常見一些父母,當孩子在學校出現問題,被學校師長找來時,是父母雙方一同出席,並能夠立場一致、互相尊重且溝通無礙地共同面對孩子的困境.他們知道,或許目前對孩子使用的教養方式無效,但願意一起調整與改變.我樂見這對孩子的成長與問題改善將帶來正向的影響.事實上,雙親在孩子的教養上,就是團隊夥伴的關係.彼此要有一致的共識與信念,同時互相補位、彼此幫忙,並願意不斷地溝通交流. 親子教養無法像其他的家務分工一般,把它全歸給雙親中的某一方來負責;因為,那是雙親共同該負起的責任.特別是,教養孩子可以做事務上的分工,態度與理念則要有共識,且相互合作去達成.而且,雙親合作的重要性應是大於分工的.事實上,雙親對於孩子的教養態度,也反應出夫妻之間的感情與是否持續共同努力的意願.夫妻是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次系統,穩固且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夫妻關係,不但會提升孩子在成長過程的安全感,同時也提供孩子生活上一個明確的心理邊界,知道與他人互動時的原則與界限,逐漸建立起必要的生活常規. 雙親教養態度的一致所以,在親職教養上,父母對孩子有著「一致性的教養態度」是最為關鍵的原則.何謂一致性的教養態度呢?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落實:(一)雙親在教養做法上是有一致共識的雙親對於孩子的管教有相同的標準,像是何時寬鬆、何時嚴厲;何時上床睡覺、何時起床;看電視或上網的時間多久;對讀書學習與生涯規劃的想法;孩子的哪些行為要接受處罰,接受何種處罰,哪些行為會獲得獎賞,如何獎賞等.若有無法達成的共識,也要盡力討論溝通,千萬不能扯另一方的後腿,或者為了討好孩子而破壞了雙方原來共同建立的規則.(二)雙親對孩子的管教標準是前後一致的「威信」在孩子的教養上是相當重要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承諾,需要說到做到,若是做不到,就別輕易承諾;為孩子所立下的規則,也應該徹底執行,不能讓孩子存有僥倖心態.這並非說不能有任何一點彈性,標準或要求可以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放鬆,也可以與孩子討論,如果一旦說好了,就要確實執行.(三)雙親對孩子所展現的教養行為是內外一致的常見到孩子在公共場合咆哮喧嘩、行為脫序,父母放任不管,回到家裡才秋後算帳、「勤教嚴管」.在不同的場合中,雙親仍要保持一致的教養原則,如此孩子才知道不論在哪裡,都應該有一定的分寸.同樣的,不論是在外或在內,孩子表現良好時,都應該獲得父母肯定.常見許多家長在親友面前無故數落孩子,回到家後又安撫孩子藉以補償;或者在外人面前把孩子捧上天,關起門來又把孩子貶低得一文不值,這都會讓孩子感覺到錯亂與混淆,並且對父母逐漸失去信任感.上述不論哪一種一致性的教養態度,都需要雙親共同以合作的心態去達成.在孩子的教養上,請成為另一半的神夥伴,可別成了豬隊友! (本文撰寫於2016年9月7日,文中案例為虛構;2019年4月17日修改)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本文由 陳志恆顧問商心理師 授權使用,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