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曾有孩子跟我抱怨時間不夠用,天天都感到睡眠不足.我很疑惑,何以一個高中生會忙到天天都得熬夜的程度.細究之下,倒不是讀書方法不佳,也不是東摸摸、西摸摸,做事拖拖拉拉沒效率,而是作業太多.而大部分的作業都是反覆書寫,特別是「罰寫」.因為考試沒考好,所以罰抄考卷三遍;因為上一次的罰寫沒完成,所以今天加倍.在無止境地罰寫下,當然沒時間唸書,也別想睡覺了,又怎麼會有體力與精神學習新的進度.下一次的考試肯定又搞砸,繼續在罰寫中無限輪迴,最後乾脆選擇放棄一途.我們都知道,機械性的抄寫對於孩子們提升課業表現的幫助是有限的,警示意味往往大於實質效果.然而,21世紀的台灣,仍有老師堅持著如此作為. 沒有效果的事,縱使做了成千上萬次,還是無效收場常聽到一些師長們抱怨,現在的學生罵也罵不得,碰也不能碰,教師喪失權威,學生都騎到師長頭上來了.「什麼零體罰、正向管教、友善校園,學生都不懂得尊重了,老師還教得動學生嗎?」校園裡士氣低落的老師比比皆是.他們問,一直以來都做一樣的事情,以前可以,為什麼現在都不行了?答案很簡單,因為「無效」了! 無效的事情,你做一百次、一千次,還是無效的.因為沒看到效果,你感到很痛苦,便越用力去做.當一個人耗費力氣去堅持那些無效的事情,其實就是在堅持痛苦. 小心,別把每一個傳襲已久的教育措施視為理所當然其實,我們很少思考,每一個教育措施,包括一項作業、一種教學策略、一份教材,或者一種與學生互動的方式,是否真正能夠為學生帶來我們想要的改變,也就是,效果如何?就拿「體罰」來說吧!體罰會有效,是來自於受罰者感到身體的痛與被施予懲罰時的羞恥感.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先不論是否造成心靈受創,體罰確實對孩子具有威嚇效果,但是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呢? 大孩子的身體耐得住痛,於是,想用體罰管制或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為,便成了浪費力氣.而當眾羞辱,對於正處於自尊蓬勃發展的青少年,更只會引起對立衝突,也就是「你越打,我越要這麼做」的後遺症.接著是,打得越凶,對立反抗越嚴重.更何況體罰時常是在大人情緒激動下施予的,在收不到效果之下,還可能造成傷害. 罰寫、罰抄也是.適量的抄寫,確實有助於孩子精熟課業學習所需的基本功.而現今教育現場的學習內容日趨多元,強調思辨、分析、推理、判斷與應用的能力,多過於熟悉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零碎知識.罰寫、罰抄的效果只剩下傳遞給學生一個訊息:「用功點,下次拿高分,否則你得付出代價」.其過程本身毫無意義,甚至只是在浪費時間.問問那些曾淹沒在罰寫苦海中的學生,罰寫時腦中正在想著什麼?他們會說「腦中一片空白」,或者想著與罰寫內容無關的事情. 我們堅持的,究竟是某種效果,還是那想像中的安全感?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在課堂上堅持對學生做那些無效的事情?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相信那是有效的——我以前的師長這麼做,資深前輩這麼做,我一直以來也都這麼做——深信到只要這麼做,就會為我們帶來安全感了!就像某些由來已久的習俗或儀式,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如此,但照著做就安心了. 就像,我常常跟學生說,若是一直以來使用的讀書方法沒有效,就嘗試換個方法吧!但學生始終堅持用他的老方法.我很清楚,這些過去曾經有效的方式,根植在他內心深處的是一種莫名的安全感,做出改變,可能得面對內心暫時失衡與失控的痛苦感覺.但是,對於每一項教育措施,我們都得謹慎看待——要不是有效果,就是在浪費時間,不然就是帶來傷害.當不斷有新的研究指出過去由來已久的做法是弊多於利時,我們就得趕緊放棄老方法,另闢新途. 改變總是令人惶恐,但堅持不改變,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嘗到苦果的,往往是學生;因為,這些教育措施總是為他們設計的.捫心自問,教育工作者在施以任何教育措施時,是否曾經認真思考過,這麼做帶來的效果是什麼,在學生身上會看到的改變是什麼?短期的、中期的與長期的影響是什麼?而我們希望獲得的成效在哪裡?或者,我們只是靠著重複做著一樣的事情來讓自己感到安心而已. 用願意彈性調整的心態面對孩子的成長與學習我曾遇到過一些優秀的老師,在課堂中與班級經營上十分具有效能.倒不是班上學生本身的資質條件特別好,而是這些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是有著影響力的.他們透過身教讓孩子們有學習的榜樣,透過與孩子們交心讓孩子感到被信任而願意展現良善的舉止.簡言之,就是透過與孩子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來發揮影響力. 他們令人佩服的地方,在於對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在課堂上的每一項教育安排,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並曾認真分析過:「這麼做是否有意義,對學生的行為與課業成效的提升,是否有著看得見的幫助?」並且年年檢核成效,年年都會做些修正與微調.你倒不需要大費周章地做行動研究去進行成效評估,只需要憑著經驗法則,多留心去觀察每一項教育措施與孩子的行為及學業表現之間的關連性,用擺在眼前的事實來支持你做些不一樣的事情,如此,你已經開始在做有效的事情了! (本文撰寫於2016年10月31日,2019年4月17日修改)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本文由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