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映俞醫師 腦瘤是指腦細胞的異常大量生長,當我們說到腦瘤,要記得這是種統稱,事實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腦瘤,嚴重程度很不一樣,因此你會發現有些新聞裡某明星患的腦瘤「開刀後就好了」或甚至「吃藥控制10多年都沒事」;有些患者卻在一年內經歷手術、復發、再度手術,但仍迎向死亡.有些腦瘤是良性的,代表組織分化良好,生長緩慢;有些腦瘤是惡性,細胞分化不良,生長迅速,難以根治,像膠質瘤可能會像樹根潛入泥土般,沒有明確的邊界.有些腦瘤是原發自腦內的細胞,我們稱為原發性腦腫瘤,有些則是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後,長出的續發性或轉移性腦腫瘤.為什麼我們會在這裡將良性的腦瘤與惡性腦瘤放在一起討論呢?當身體其餘器官出現良性腫瘤,我們常常可以選擇不治療,也不會緊急影響身體狀況,就如良性的皮膚腫瘤–粉瘤、乳房纖維囊腫或纖維腺瘤這類型的腫瘤,都可以選擇追蹤觀察即可,不一定要急著拿掉.但長在腦內的良性腫瘤就不太一樣了!我們的腦袋瓜有個堅硬的頭殼幫助我們抵抗撞擊,保護裡面如豆腐般軟綿綿的腦組織,但也因為了這堅硬的外殼,決定了一件事– 腦部空間有限!於是,當腦內的空間被腦瘤佔據,就會壓迫正常腦組織,影響腦部各項功能,因此,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要謹慎處理! 假如良性的腦膜瘤長在運動區附近,即使腫瘤只有一、兩公分大,也有機會因為壓迫到掌管運動的腦區而造成患者肢體無力,動不了手動不了腳而就醫.如果不是長在功能區,可能腫瘤要長到四、五公分以上後才使腦壓升高而讓患者有了症狀,也要等到這時才發現腦瘤.有時,腦瘤長的位置恰巧在長在功能區,像腦下垂體是人類控制荷爾蒙的主宰,於是長在腦下垂體的腦瘤可能會影響內分泌,像是泌乳激素分泌過多這樣的荷爾蒙變化,導致女性乳頭有不正常的分泌物出現,月經沒來或月經也不規則,這樣的腫瘤可能僅僅長到一公分時,患者症狀就很明顯了.腦瘤也會造成腫瘤及周遭區域的組織腫脹發炎,迫使腦壓升高而造成患者不適.看到這裡,您一定可以了解,腦瘤患者會表現什麼症狀,取決於腦瘤的性質、腦瘤生長的位置、和腦瘤長大的速度,帶給神經系統哪些影響.腦瘤長的速度可快可慢,我們亦很難從症狀區分原發型腦瘤或是轉移型腦瘤.也不是所有的腦瘤都會造成症狀,也有患者是因為頭部外傷、健康檢查等其他因素意外找到腦瘤的. 以下是較常見的腦瘤症狀:●頭痛,若原本就有頭痛困擾的患者,會經歷一種新的頭痛模式,像從間歇性質的痛變成持續性疼痛.● 頭痛愈來愈頻繁、愈嚴重● 平衡與行走困難● 新發作的癲癇 也有可能表現● 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 視力問題,像是視力模糊,複視(看到雙重影像),外圈的● 視力喪失● 聽力障礙● 手臂或腿部逐漸喪失感覺及行動能力● 難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對生活日常感到混亂● 人格或行為改變腦瘤的症狀來得不會太快,因此不僅患者常常自動忽略,家人也不太容易發現異狀,除非是一些類似中風(手腳無力、言語混亂、臉歪嘴斜)的症狀會讓人較有警覺.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看腦瘤的分類.續發性(轉移性)腦瘤比原發性腦瘤常見.有時患者已知道有某處癌症,甚至也已經接受治療過後,才發現癌症轉移到腦部.當然,有時原發部位的癌症症狀不明顯,卻是因頭痛或步態不穩等症狀而發現顱內長了腫瘤,進而證明此為轉移性腦瘤,才知道原發癌症為何,像是先發現腦部長癌後,再檢查才知道原來是肺癌轉移來的這樣.至於哪一種癌症容易轉移到腦部呢?比較常見的為以下幾個:● 乳癌● 大腸癌● 腎癌● 肺癌● 黑色素癌 大腦的原發性腫瘤比轉移性腫瘤少很多,而腦內的組織,包含腦神經、腦膜、腦下垂體、松果體等部位都可能長出大腦原發性腫瘤,我們來看幾個成人最常見的大腦原發性腫瘤:● 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s),此種腦瘤可以長在腦部任何地方,容易引發癲癇和行為改變.可依惡性程度分級,第四級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GBM)屬於惡性腫瘤,即使切除後也容易復發,新聞人陳立宏罹患的即為此種惡性腦瘤.● 腦膜瘤,腦膜是腦部外層的一層組織,腦膜瘤多為良性,長得慢,易發生於70歲以上的患者身上.● 腦下垂體瘤,多為良性腫瘤.腦下垂體是人體調控荷爾蒙的主宰,與甲狀腺刺激素、泌乳激素、濾泡刺激素、生長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各種荷爾蒙有關,長腫瘤後會影響內分泌.金鐘影后林依晨曾於26歲時發現腦下垂體腫瘤,並在同年動刀切除,術後至今狀況穩定. 懷疑罹患腦瘤時,醫師會安排以下檢查:● 神經學檢查,檢查平衡、肌力、協調、反射、視力、聽力.預測哪個腦內部位受損.● 影像學檢查,最常用來評估腦瘤的影像檢查是核磁共振攝影.如果懷疑腫瘤來自其他器官轉移,那就會針對某些部位做影像檢查,像安排胸部或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是否有肺癌或腹內腫瘤,安排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是否有乳癌,或是做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直腸癌.記得,腦瘤分成很多種類,不僅如此,腦瘤的生長位置、大小、及速度都會影響治療方式.手術、放射治療電腦刀或伽瑪刀、化學治療、標靶藥物都可能是治療選項,請好好向醫師諮詢了解.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