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的資料,多達八成的媽媽在產後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落,多數媽媽會在數天到兩週左右慢慢好轉,但也有大約一成的媽媽會出現憂鬱症狀:生理上可能有食慾下降、莫名不適、睡不好;心理上開始有些負面想法、情緒低落、哭泣、焦躁或易激動;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甚至連日常生活簡單事務都無法完成.產後憂鬱並不只發生在媽媽身上,研究發現,爸爸們在寶寶誕生後同樣也會有憂鬱情形;但和媽媽最大的不同是,爸爸們對於自己的情緒困擾較不會主動尋求協助,也就更容易被忽略.我個人的經驗是,約有五成的媽媽在產後跟我諮詢時,會有落淚哭泣的情形,原因不外乎新生的小寶寶、家中的大寶、夫妻/婆媳/家庭問題、職場家庭兩難等,聽完每個人的心情故事,我由衷覺得成為媽媽真不容易!事實上,每位寶寶的天生氣質都不同(詳見第五十五頁),期待自家寶寶和別人一樣是不合理的荒謬要求.即使能睡過夜的寶寶,也會在未來某些日子變得特別容易哭醒、需要大人安撫,並非從此之後夜夜好眠.我們能做的,就是準備好迎接往後充滿挑戰的養育之路,放下力求完美和達到目標的期待,仔細看看懷中的寶寶,觀察他的行為、了解他的喜好,選擇自己和寶寶都能接受的方式,給予滿滿的愛和回應,就是最好的育兒之道. 徐老師這樣說不管是爸爸或媽媽感到憂鬱,也無論原因為何,可試著用以下幾個方法來幫助爸媽走出產後憂鬱: 尋找支持系統對爸媽來說,家人願意分攤照顧嬰兒的工作是最實質的幫助,尤其在前三個月寶寶的作息依舊混亂的階段,媽媽可在白天讓寶寶適應和其他大人相處,自己也能稍作休息,哪怕只是短短二十分鐘離開寶寶身邊,打盹、放風、散步,都能讓媽媽恢復不少元氣.找同溫層取暖找閨密好友聊天,是媽媽們最舒壓的方法之一.若你周遭有剛生孩子的朋友,趕緊帶個甜點去看看她吧!如果恰巧好友們都還沒有小孩,非常鼓勵媽媽們在月子中心結交同梯戰友、彼此交換聯絡方式、建立Line群組,或在臉書加入同地區的媽媽社團;當妳發現原來不只有自己的生活如此慘烈,心情肯定會輕鬆許多.作息盡量規律規律作息對寶寶和媽媽來說同樣重要,尤其在寶寶晚上還會時常起來喝奶的前三個月,媽媽盡可能跟寶寶一起睡,把握休息時間、家事先放一邊,對心理及身體恢復都大有幫助.認識寶寶特質勝於和別人比較媽媽在寶寶出生後,常會聽到別人家的寶寶如何乖巧的故事,例如某某某的小孩很快就睡過夜、某某某的小孩很乖都不哭鬧,彷彿只有自己家的寶寶是惡魔、其他人的寶寶都是天使.爸媽越是懷著這樣的想法,照顧寶寶時越容易焦躁不安,越會抱怨「我的寶寶真是磨娘精」.所以,別急著跟別人比較,先認識自己的寶寶吧! <從心學教養:兒童發展專家教你這樣做!啟發0~10歲孩子成長x學習x正向情緒指南>你擔憂孩子表現得不夠好?懷疑自己給的不夠多嗎?或者,你總是企圖讓失控的教養情境回到「正常」,是個自責又挫折連連的爸媽?成為好大人,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孩子0~10歲這段育兒時光,有一連串甜蜜又苦澀的挑戰等著你.這本書獻給每一位在教養路上努力找方法、自我調適、想更親近孩子的爸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