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針對醫護人員,我相信醫師、護理師都能理解一樣米養百種人,任何行業都有害群之馬陪伴病人的家屬,對於醫療上面的行為,都應該多一份警覺與關心,而不是完全服從權威 文/焦糖綠玫瑰caramelgreen 日前,一位媽媽上網控訴,說自己9個月大的女兒,因為發燒到診所看病,醫師開立退燒塞劑,並交由護理師用藥,根據媽媽的發文,護理師在塞入過程中,疑似錯將陰道當肛門,造成女娃出血,但醫院方面,卻連基本口頭道歉都沒有,而這位母親的處理方式也不夠周全,竟然沒有當場蒐證追究,反而是在臉書跟友人吐苦水,說:「我也只能難過一直哭,不知道怎麼辦.」 不是針對醫護人員,我相信醫師、護理師都能理解,一樣米養百種人,任何行業都有害群之馬,此事不管是不是真的塞錯洞,陪伴病人的家屬,對於醫療上面的行為,都應該多一份警覺與關心,而不是完全服從權威. 我女兒2歲半之前,幾乎每個月都在住院,流感、腸病毒全部躲不過,身體非常不好,也因此,我們累積出許多看病經驗,雖然大部分的醫護團隊都很棒,但也碰過對孩子做出不適當舉動的小兒科診所醫師,還好女兒直覺不喜歡、奮力抵抗,我在旁也起疑阻止. 我是很謹慎的人,寧願繃緊神經,也不願孩子發生不可逆的傷害,以下歸納出幾個就醫重點,給大家做為參考! 1、18歲以下不分科別,都是看小兒科! 這件事情發生後,很多護理人員來跟我說,雖然坊間家醫科、小兒科、耳鼻喉科根本是混著看,太多家長為了便利,就將小孩就近往診所塞,但其實這樣是不正確的!不管是醫師看診的方式,或慣用的常備藥品,18歲以下,尤其是幼兒,請往專職小兒科的診所求診,一來,大人跟孩子的疾病不容易搞混,二來,開藥的輕重程度也會不同. 2、不要迷信名醫至上! 我體弱多病又特別擅於觀察,養成一身選醫師的好功夫,以前我也曾排隊掛名醫,認為名醫就是比較厲害,但經過很多狀況後,我反而偏好願意跟病患溝通、年紀和我差不多的醫師,他們年輕有活力,更願意多傾聽病患的聲音,去發掘那些罕見的病兆. 3、治療過程中全程陪伴小孩,多問多觀察,苗頭不對,立馬表達! 所謂的陪伴,不是干預醫護團隊,父母能以輔佐幫忙的方式,讓孩子的治療更順利,拿我來說好了,之前女兒要打點滴,護理師一直無法上針,我不想給對方壓力,但也不能看著已經戳進去的針,一直在女兒的手臂迷航, 老實說,真的戳太久沒回血了,於是,我堆起僵化的笑容,委婉對她們說:「要不要抽出來,再重新試一次呢?」護理師接受了,立馬抽出止血換一邊,這次很棒,一針就上!但如果當下我沒有這樣提出,那根針不知道還要漫遊到哪去. 當你覺得這治療過程怪怪的,一定要友善且堅定地提出,這不用不好意思,因為是你的寶貝在承受,做父母理當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4、問清楚藥物成分,包括裡面有沒有抗生素?有沒有抗組織胺? 像是小孩打針,下針前一定要確認藥劑是否正確!醫師開藥的時候,務必提醒孩子過敏的藥物,並詢問裡面有沒有「抗生素」?如果有抗生素,一定要把藥吃完、乖乖回診,否則容易產生抗藥性!而抗組織胺的副作用是容易疲倦,有些孩子吃下抗組織胺會特別歡,這些都要問清楚,以做好心理準備. 5、不幸出狀況,請一定要留下證據. 萬一真的出了什麼問題,請不要驚慌,一定要找機會拍照、錄音留證據,而且不要讓醫院退掛,直接報警或提告處理! 最後,我要以這位媽媽的例子來提醒大家,在許多婦幼侵害的案件中,有很大的比例,是出了亂子以後,父母選擇不追究、息事寧人,姑且不論家長的心態,是保護、膽怯或怕麻煩,「沒人伸張公道」這種痛苦,是一輩子存在孩子心中的芥蒂,尤其小小孩,他們只能被迫承受大人的選擇! 我常說,哭不能解決事情,再溫柔的女人,當了媽以後,都必然有機會解鎖剛強的技能,小小孩被虐、被霸凌、被疏忽治療,當家長的不勇於討公道,是要等20年後,孩子自己來擊鼓申冤嗎?到時他會先恨死自己的爸媽!因為,唯一能保護孩子的只有父母啊!怎能不替他爭取應當的權益與公理? 拜託,如果你碰到類似的難題,把那些軟弱、家醜不可外揚丟掉吧!就算千夫所指,你也要背負所有的責難,替孩子出頭、發聲,這是為人父母該盡的責任,一定要勇敢起來追究! 我是不婚媽媽「焦糖綠玫瑰」,唱片線記者出身,現職網路專欄作家.從小在傳統菁英教育之下成長,心思細膩敏感的我,如何邊工作、邊教養那精力旺盛的牡羊女兒DAHLIA呢?期待與您分享我的堅持:「焦糖綠玫瑰caramelgreen」粉絲團、「焦糖綠.玫瑰caramelgreen」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