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王惠英、陳培思、高竹君 撰文│王惠英根據多項國際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健康情形等.但什麼是自律?一般人可能聯想到自我控制、意志力、負責任等特質.但所謂的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照章行事,而是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做出好的選擇.<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學者專家及家長,介紹4大觀念、4個故事案例、7種操作方法,幫助父母快速掌握教出自律小孩的心法及工具方法. 每年學校放暑假,總有不少家長痛苦哀號:「校門關,比鬼門開還可怕!」面對漫漫兩個月的空白時間,對雙薪父母或專職爸媽來說,沒有學校「幫忙管教」,孩子能不能自己做好學習或生活上的規畫安排,讓父母少操一點心,是很大的教養挑戰.多位專家指出,有大量空白時間的暑假,正是讓孩子學習自律的好時機.從德國教育看自律,十分注重個體的獨特性,包括平常沒有太多功課、寒暑假也沒有作業,不會將學習排得滿滿的.因為讓小孩有「無聊的時間」,他們面對無聊才會去想要做什麼,同時學會如何利用、控管自己的時間. 「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績其實,孩子能夠自律,不僅有「讓父母輕鬆過個暑假」這麼表面的好處.根據多項國際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健康情形等.美國賓州大學一項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研究顯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成績.紐西蘭的「丹尼登(Dunedin)跨領域健康發展研究」指出,從小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在健康、財富、工作等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好,呼應了知名的美國史丹佛大學「棉花糖實驗」. 國際上許多功成名就的人士,多半自律甚佳.台灣首位米其林主廚江振誠,一天只睡四小時,每天要同時做很多事,就是透過自律的力量,不斷超越自己.他認為,紀律就像健身,想要練胸肌、手臂或肌耐力,就要有規律的計畫鞭策自己.也許剛開始舉100公斤啞鈴,習慣了換110公斤,再換120公斤,不斷累積,體能就會逐漸提高.面對人生的壓力或挫折,就跟挑戰重量一樣,有紀律的學習訓練,就能讓自己的能力愈來愈強. 自律的三個層面什麼是自律?一般人可能聯想到自我控制、意志力、勤勉審慎、自我覺察與調節、負責任等特質.但所謂的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照章行事,而是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做出好的選擇.友緣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指出,一個人是否具備自律的能力,可從下列三個層面來看:1.在生活上能否自理及獨立.2.是否能調節自己的情緒、想法及行為,幫助自己達成目標.3.是否考量到自己與他人、環境的關係及互動,不會過度影響別人. 「教導紀律,不應是控制你的小孩,而是教他們控制自己,」現居美國的心理治療師艾美.莫林(AmyMorin)在〈教小孩自律的重要性〉一文中談到,自律的孩子更有能力面對人生的挑戰、管理壓力,即使爸媽不在身邊,也會做出健康的選擇.自律,愈來愈重要.臨床心理師張黛眉觀察到,這個時代的誘惑太多,加上孩子生得少,自律變得更困難.陳奕安也提出,現在的環境對孩子的挑戰很大,一方面是生活中太多方便的東西,可以立即獲得滿足,無法耐性等待;另一方面,都會區的孩子很多學習都被安排好了,沒有機會探索或培養興趣,以及練習規劃如何運用空閒時間.一個人的自律能力與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有關,通常會隨著年紀增長變得愈來愈成熟.不過,大腦皮質發展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經驗的互動結果,父母本身是否重視自律,並會教導小孩,對孩子的自律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從大腦科學看自律的發展友緣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陳奕安談到,自律與大腦的執行功能密切相關,包括下列幾個部分:1.自我控制及衝動控制:例如功課寫一半跑去打電動、看電視;存錢買東西,但仍忍不住花錢,都是缺乏自控力的行為表現.2.工作記憶:能夠把事情放在心上.例如現在想喝一杯飲料、但又要買玩具,就要把這兩件事拿來分析比較,做出決定.3.心智彈性:根據當下實際的狀況,可以適時轉換注意力、調整做事的方法. 其他像是自我覺察也很重要,了解自己的狀態、需要及情緒等,才能訂定出可以達成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最晚成熟,實際運用與成熟度也不一樣,同時與處理壓力、情緒或威脅直接相關.如果父母經常責罵、威脅小孩,不但無助於自律的發展,反而變相鼓勵孩子運用本能. 綜合多位專家建議,<未來Family>歸納出自律養成五點關鍵做法:關鍵做法1.幫小孩找到動機,啟動孩子自律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教養科學」(ParentingScience)網站創始人葛溫‧德沃爾(GwenDewer),在〈教導自我控制:實證訣竅〉一文中建議,培養小孩的自律能力,要將「必須做」(mustdo)的事情變成「想要做」(wantto)的事情. 「孩子並非沒辦法控制自己,而是缺乏動機,他需要的是去發現做事情的樂趣.」德沃爾說.一個人有目標,也就有了動機,自然會為了達成目標而管理自己.從屏東到紐約發展的英雄聯盟設計師江孟芝,5歲就知道自己要當藝術家.高中時不惜家庭革命,決定念男校、上美術班.大學到研究所時期半工半讀,最窮的時候戶頭只剩35美元.但她沒有停留在自怨自艾,而是選擇專注讓自己成長、靠自己解決問題,以及欣賞各式各樣的人. 關鍵做法2.孩子需要有自己做主安排的空間在自律教養的過程中,大人要看見的是「孩子」的「我」,不只是自己的「我」.因為有自我覺察,才能真正走向自律.德國教育很小就教孩子自主,給予很大的空間.德國媳婦吳品瑜的大女兒Rebecca在這樣的養成下,能夠自主自律,高中畢業後自己規劃了間隔年(GapYear),到台北師大學中文、到斯里蘭卡擔任醫療志工、到瓜地馬拉學西班牙文等,探索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後來她選擇分子生物研究,希望未來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工作. 關鍵做法3.大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自律教材「小孩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深受家長教育的影響,如果可以適時給予引導,從穿衣、刷牙、洗臉等生活層面,逐漸拉大到學習態度、人際互動等層面,就能幫他們形成自律的生活習慣,」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陳復說.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曾為文指出,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他們會透過觀察、模仿,再經過神經迴路的回饋(feedback),逐漸修正原有的動作.「孩子一有不對的行為出現,大人可以馬上糾正,使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在還沒有固定成習慣時就被阻止掉.孩子雖小,卻可以透過這種方法教他規矩,學會自我控制.」 關鍵做法4.一次一件事,環境的塑造很重要面對缺乏自律的小孩,父母總有一堆焦慮的問題,包括功課做不完、無法專心上課、人際衝突等等.「家長對於前額葉發展較慢的小孩,千萬不要以為口頭教導就夠了,必須透過引導、設計環境,讓小孩做出有自律的行為,一次只要一件事,累積自信心.」張黛眉說.小孩碰到困難,爸媽就教方法.有三個小孩的張瓊文談到,大女兒剛入小學時,對寫功課十分抗拒,加上書寫困難,經常要花好幾個小時.於是,媽媽每天陪著她逐項檢視,回家後先攤開聯絡簿,決定先後順序,規劃個別科目要花多少時間,接著把要寫的部分在簿本上圈出來,最晚睡前一定要完成功課.經過長期反覆練習,張瓊文的女兒從原本丟三落四,到就寢時間還無法完成功課,到現在可以自動自發,甚至自己會彈性調整休息及寫功課的時間. 關鍵做法5.透過體驗後果,學會自控及負責透過運用阿德勒學說的「自然後果」與「邏輯後果」,亦有助於培養小孩的自律力.「自然後果」指事件自然的發生,比如天氣突然變冷,小孩堅持不穿外套,可能會感冒生病.「邏輯後果」則是經由人為安排附加在行為之後,比如對長輩不禮貌,就要幫忙做一星期的家事,必須符合邏輯性且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然會變成是懲罰.親職教育講師澤爸(魏瑋志)分享,如果小孩忘了帶鉛筆盒、水壺或餐袋,爸媽千萬不要幫忙送去學校,而要讓他去承擔後果.比如去跟同學借或找其他替代品,感受痛苦的經歷後,才能學會為自己負責. 「我不定時會看到女兒的鞋子上放東西,因為她曾經忘了帶東西,自己走過經歷幾遍後,想出這樣的辦法,現在幾乎都不會漏東西,」澤爸說,大人想的是放門口,女兒想的是放鞋子上.陳復建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大約進小學開始,多跟他對話及思辨.不要害怕彼此觀點有矛盾或衝突,此時更需要思辨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會辨識觀念的真假或虛實、面對事情做出選擇及決定,同時知道會產生什麼影響,自己要負責任.「真正的自律,與人的心靈覺醒狀態有關,需要給予探索的空間.」他說.一旦小孩養成自律的習慣,一輩子將受用無窮.<未來Family>七月號專題報導,採訪多位學者專家及家長,介紹4大觀念、4個故事案例、7種操作方法,幫助父母快速掌握教出自律小孩的心法及工具方法. 延伸閱讀:1.情緒的教導要及早2.如果你不是主要照護者,只偶爾回家「沾醬油」請體貼承擔重任的辛苦手足3.英雄聯盟設計師江孟芝勉台師大畢業生致詞:出身不會決定你是誰,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成為誰4.爸媽一定要知道的事:關於孩子的長高關鍵期,醫生建議4件事情少不了!5.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們去很好的學校,而是從家庭開始,讓家庭充滿和樂與愛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