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媽咪拜在孩子面前吵架,壞示範?塞在南下的高速公路上,駕駛的Ra把車內的氣氛搞的烏煙瘴氣的.他甚至牽拖地說:「幹嘛回去看外婆!早知道我就不要去了!」我聽到他這樣說,完全無法置身事外,自己因為塞車動怒,跟去不去鄉下看親戚,是兩碼子事!更何況是我自己的母親、他的岳母,哪有不去維繫關係的道理,於是我沒好氣地說:「什麼叫早知道就不要去了?我們本來就已經安排端午連假去看老媽和阿祖,多久沒回去了啊!」「我怎麼會知道要一路塞車!這樣根本不好玩.」Ra繼續抱怨.「我有告訴過你,端午連假一定會塞車,你就堅持要開車啊!」「開車比較方便啊!」「問題是你現在因為開車心情不好啊,連帶影響到我,還牽連到我媽,為什麼當初不讓我買高鐵就好!」我忍不住氣地跟他一來一往.「都是臺灣假期的車流量太誇張了!沒有塞車我很喜歡開啊,省一點錢.」「來回油錢,加上忍受你莫名的脾氣、塞車多花的時間,興致被破壞了,哪是錢可以比的!」「總之,以後我們都不要連假回屏東,不然你們就自己回去.」 「自、己、回、去!」這四個字聽起來超刺耳的,「你也是家人啊,一家人一起回去,不是很開心的事嗎?如果你要回荷蘭探望親人,我叫你「自己回去」,你是什麼感受?」「我的意思是,不要假期的時候開車去.」Ra自知說錯話,解釋的理直氣不壯.「那請問我們都要上班,屏東又不近,不放假的時候去,要什麼時候去?」就在我們一來一往的爭辯中,狹小的車廂內,有個聲音逐漸安分下來.Jivan一人坐在後座,塞在車潮裡總還是擁有好心情的孩子,他本來唱著歌、看著窗外,和我分享所見的車子的顏色和廠牌,卻因為感受到父母親對話語氣中的不悅,變得噤若寒蟬;而親眼目睹父母在車內起口角的壓力和強度,是在一般開放空間中的好幾倍.如果是在家裡,Jivan會在爸爸和媽媽起爭辯時,來回跑動,擁抱我們;這是他希望他愛的兩個人能停止衝突、不要大聲說話的方式,無聲但溫暖,就算孩子並不真正清楚為什麼爸媽要吵架,但父母之間的相處與溝通若出現問題,孩子毋庸置疑會感受到,受到影響而感到不安.Jivan的作法,的確會讓我和Ra緩和下來,思考自己說出口的話是否允當?真的有必要現在在孩子面前爭論嗎? 我曾經和Ra討論過,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因為意見相左而針鋒相對,兩夫妻來自兩個不相干的原生家庭,文化、生活習慣、看重的面向不一致,不可能事事契合,特別是孩子來到後,又有教養的問題,你不照我的作法,我不同意你的說法,日子裡的浪漫很快就被消磨掉了.記得,我的父母最常吵架的時間是在半夜.可能他們都以為我和弟弟們已入睡,不會影響到我們,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們會被吵醒,或者偷聽、或者流淚,或者無能為力,然後假裝一切都沒發生.然而,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為何而吵?正因為是午夜時分,自己的名字隱隱約約,靜謐中的一字一句,像把銳利的刀,殺出許多傷痕,再被孩子們攪和著淚水往肚裡吞,那時候的我們,分別是中學和小學生,不敢多問,表面武裝的漫不經心,加上父母親刻意避開,也讓我們只能在雙親面前「假裝」不知道,卻在無形中把「罪名」往自己心上刻,原來,都是我的錯嗎?眼睜睜看著白天的相安無事在夜晚碎成一地,留給孩子的,是對親愛的父母和家的無力感,可能失去信任,也可能一輩子被勒索在自己的「罪刑」裡.而以為「私下」解決就沒事的父母,完全都沒察覺到孩子心靈的創傷. 我們都知道,孩子親眼見到父母親惡言相向、戲劇性地高分貝吵架,對他們的成長是一大傷害;然而,我們何嘗不會因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瑣碎而說出情緒性的字眼?婚後,牙膏不從尾端開始擠也吵,襪子脫了沒有馬上放到洗衣籃也吵,孩子來到後,誰替孩子洗澡也要輪,看到另一半下班玩手機不幫忙也一肚子火,這些同一個屋簷下因為生活習慣上養成不同的「吹毛求疵」,每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見到父母彼此「翻白眼」的時刻啊!根據調查,媽媽們平均一天大約會因為生活大小瑣事,和爸爸們有八次爭執,而無論大人們有多麼刻意地要把孩子自衝突點隔離,孩子還是會直擊45%的父母吵架. 所以,不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爭執,即便是日常生活上對對方的抱怨或鬥嘴,真的是有可能的嗎?一點點口氣差的怨懟都能忍得住嗎?夫妻間的每個觀念都契合嗎?孩子難道不會自動偵測到浪下的暗潮洶湧嗎?我們真的能完完全全在孩子面前只展現恩愛嗎?但真相就是,千避萬避,忍著不對另一半動怒,也只能躲開一半不被孩子看到的機率啊!這點當頭棒喝,提醒了為人父母的我們,宜更留心注意:孩子自我的情緒狀況和安全感,其實會更直接受到「父母親兩人之間的關係」影響,程度甚過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在車裡,後座的Jivan正親臨一場父母間的爭執,被固定在安全座椅裡的孩子,靜默地聽我和Ra唇槍舌戰,雖然看不見他的表情,我卻能從他的緘默中體會到他的感受.要繼續和孩子的爸爭辯下去嗎?「那請問我們都要上班,屏東又不近,不放假的時候去,要什麼時候去?」剛剛我問的那句話,Ra還沒回,我接著說:「你可以轉換個心情嗎?都已經這樣了,不要再讓車裡的氣氛烏煙瘴氣的,我明白,荷蘭不如臺灣這般擁擠……」但一方面,謝天謝地,我們兩人都是朝著「解決問題」,而非「人身攻擊」前進.他也發現兒子的反應,稍微軟化下來,說:「我就是很累,順順暢暢的開多久都還好,但開車要一直煞車,就很容易煩躁.」「那,就不是「要不要」回去看外婆的問題,對吧?」我接著問.「不是,是時間點和交通.」「我懷孕坐長途車也腰痠背痛,可是抱怨也不會比較好,對吧?」「嗯.」「我們可以好好享受被「困」在一起的時光,讓心情好過一點?」「Iamsorry.」Ra大嘆了一口氣. 我提議我們倆要多學學Jivan的正面能量,在汽座裡坐了四五個小時,依舊自得其樂,哼著歌、玩玩具、欣賞風景.對他來說,有父母的陪伴已經是最幸福的時光了!我回頭看著默不作聲的Jivan,說:「寶貝,我和爸爸說完了.抱歉,我們剛剛講話有點大聲,但那不是你的問題,是爸爸開車很累,需要休息透氣一下.」說完之後,我給他一個淺淺的笑容,讓緊繃的孩子也放鬆下來.這一步的「澄清」是必要的,既然孩子已目睹父母親在生活上瑣碎的小爭吵,那就要「讓孩子也見證問題是如何被解決」及「別讓孩子把誤會往心裡去」.Ra也緩和了自己的情緒和語氣,跟兒子說爸爸媽媽現在已經沒事了,合好了,等等要開下交流道去買杯綠茶.果然,他還是要避開休息站的人車,我笑他有人潮恐懼症.「對,那讓我頭好痛.」Ra無奈地說.「我知道啦!」 我們以為「在孩子面前吵架是壞示範」,會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或覺得「孩子還小,不用知道」而刻意支開,其實,據研究顯示:參與實驗「目睹父母起嚴重爭吵,但也目睹至最後,父母將問題解決,回歸正常互動」的孩子表示,「他們覺得見到父母吵架的過程完全沒問題,甚至很開心起衝突的事件能被處理好!」也就是說,假若正在吵架的父母,吵到一半突然發現孩子正愣在一旁,於是先中斷爭執,離開現場或把孩子支開,甚至以為自己已經「躲」起來吵,孩子不會知道;如此,只會讓家庭狀況和氣氛更糟,特別是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是知道的,或是忘記在支開孩子後,回頭再告知孩子「爸爸媽媽已經把問題解決了./Everythingisoknow.」 所以,重點已不再是要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認清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會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那麼,意見不合的口角本來就隨時可能會發生.孩子暴露在「婚姻中具建設性的衝突」之中,反而是對孩子有助益的;所謂「建設性的衝突」,指的是衝突各方「目標一致」,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不同而產生的衝突.建設性的方式解決衝突,可以促進不同意見的交流和對自身弱點的檢討;內容包含雙方都關心共同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該如何處理、願意了解彼此觀點、爭論是為了尋找較好的方法以解決問題等特點,只要父母兩人能控制好情緒,並避開人身攻擊、言語侮辱等只會讓狀況加劇惡化的行為,最後,在達到解決問題的共識時,表現出真誠與對彼此的愛,那麼,孩子便能從透過父母雙方的身教,學到(1)解決問題的良好示範,以及(2)如何在情緒激昂時控制思緒,不傷害他人和自己,同時也體認到(3):「溝通與解決問題」,才是維持一段良好關係的必要條件.夫妻間能不放棄溝通,便是給孩子最安心的承諾.越是親密的人,越要「好好」的表達己見,設定界線,與人相處、交友並不需要處處忍讓、壓抑情緒.明白負面的情緒來自於什麼原因,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排解那些讓情緒走樣的問題所在,衝突也就不用刻意避免,而是會變得具有「共好」的意涵了.記得!吵完了,要用力地擁抱彼此. <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用同理心對待孩子,便能成就孩子!研究顯示:越有同理心、越懂得幫助他人的孩子,具備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人際關係,不管在學校、在社會、甚至長大在職場,都會比較快樂,有比較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