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媽咪拜「不要理他們就好」、「你太敏感了啦」、「是不是你做錯了什麼?」這些話,是你也曾經聽父母說過的嗎?前陣子霸凌新聞頻傳,不管是新莊14歲少女被多人環繞輪流摑掌事件後,又或是網友爆料另一起國中校園內的霸凌事件.我們討論,對一個成長階段的孩子來說,霸凌可能發生在兩個場合,一個是學校,另一個則是他們的家.當受害孩童選擇向父母求援時,其實他們不想再聽到這些話: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有新莊14歲少女被十多人環繞輪流賞巴掌事件後,又有網友接著在臉書粉專「爆料公社」和「我是新莊人」上轉貼另一起新莊校園內的霸凌影片.畫面中一個青少年被另外三名同學圍繞罰跪,男孩們對他猛踹、連續摑掌,並以言語威嚇警告.受害者男孩抱著肚子蹲在地上,不斷說「對不起」.在談校園霸凌生成背後的心理學時,我們提到受害者最常出現的情緒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但又無法改變現況」;如同片中受害者少年只能跪求、低聲下氣地道歉.而其實對一個歷經成長過程的孩子來說,與霸凌相關的場合可能有兩個,一個在校園,一個是在家庭內.我們討論過校園霸凌發生背後的心理學,今天也來談在家的環境當中,受害者孩子最怕聽到父母說的五句話,以及一個家如何可能成為二次加害的場所: 「你不要理他們就好」但若從頭到尾,都不是我主動招惹作為旁觀者,我們可能經常會有個反應是:「你不去理他們就好了,他們就會自動失去興趣」.然而,希望霸凌自動消失,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現場往往不是受害者自願或可以控制的場面.忽視加害者是非常困難的.美國社會工作者KatieHurley指出,當鼓勵逃避,將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拋棄而更加孤獨.研究學校及家庭教養的作家BarbaraColoroso也提醒,當試圖教育孩子忽略身旁的嘲諷與攻擊時,反而可能讓他們開始降低自我價值,而有「我就是白痴」、「我是啞巴」、「我什麼都不能做」等負面情緒.(延伸閱讀:霸凌現場:每個沈默的小孩,背後都有個冷漠的大人) 「你要堅強起來」遭遇霸凌,是因為我太過軟弱嗎?當你告訴受霸凌者,「你要自己堅強起來呀」、「為自己站起來吧」這些話,其實正鼓勵孩子抑制自己內心的恐懼和困難.KatieHurley提到,這類型的言語正否定孩子深厚的情感層次,並且可能導致他們的焦慮或抑鬱.也許你可能只是想給予他們自信心,但Hurley對此繼續說到,即使有自信的孩子,也很難面對帶有惡意的霸凌者.何況,霸凌通常以群體為單位,孤立的受害者原本就很難反抗.因為從頭到尾,可能就不是他們是否堅強或軟弱的性格問題,而是他們正遭遇一個外界強行介入的、失控的暴力相待. 「你是不是太敏感?」一定是我有錯在先,才讓自己成為箭靶Hurley提醒,許多孩子不敢伸出援手,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被視為軟弱無力、無法處理問題,或被貼上「太過敏感」、「太過情緒化」等標籤.其中女孩子特別容易被如此「質疑」.她指出,這樣的指認,將會削弱孩子們的自尊心.要孩子對他人公開自己被霸凌是困難的過程.當他們已經在一個情緒低落、開始自我否定的狀態時,他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遭遇的事件被「特殊化」.這像是在告訴他——你會經歷這些事,都是你本身就有問題.落井下石,將再次加倍他們內心的焦慮. 「你的人際關係,你自己處理」但霸凌不是人際,而是權力關係我們知道,父母通常希望撫養孩子成為自力更生與獨立的個體.然而,加害者通常會把矛頭指向一個相對無法反擊的同學,並且試圖拉攏更多的人,加入這場霸凌.在這之中經常牽涉的是權力關係,而非人際問題.美國國家霸凌預防中心專員BaileyHuston指出,即使你可能出於善意要孩子為自己站起來,但這句話也可能造成某種傷害——它意味著,你的孩子有責任自己處理這個問題.何況如同加拿大心理家TonyVolk說到的,「一個被欺負的孩子,如果他們可以處理,他們早就會去行動.」他認為,當孩子提出需求,就是因為眼前的狀況是他們無法應付的. 「他們只是年紀太小」那我還有,我的童年選擇權嗎?當大人對孩子說,「這就是你們這個年齡會發生的事」、「他們只是年紀還太小」時,同時間像在告訴受害者,「這是你的成長必經儀式」.然而同時間,這會使孩子內心真實的痛苦被否定.你像是在告訴他,沒有經歷這段,你就不會轉大人.因為即使校園霸凌是常見的情況,但不代表那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被合理化」、必須要去接受的挑戰之一.且霸凌是一個故意為之的、有意圖性的傷害,無助的受害者經常被迫只能選擇沈默受苦.因此,這件事不但難以成為所謂「成長的刺激」,更有可能造成抑制孩子成長的毒藥. 本文授權自回家吧I&39;mhome,原文標題「一定是你做錯什麼、他們才會欺負你」父母這些話也許才是對被霸凌者更深的傷害,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當全世界都遺棄他,你別再丟下他」面對受霸凌孩子,父母可以做的五件事「你憑什麼沾爸爸的光」世新霸凌事件:家庭悲劇的再複製)老師也會霸凌學生?會,而且比你想得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