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說「她最近睡不好,就一直對我發神經.」被說成病人的太太,彷彿也扮演稱職病患,開始情緒激動痛罵先生.先生兩手一攤說「你看,就是這樣,誰受得了.」當治療師嘗試解除太太的病人角色,把問題聚焦在雙方的關係,先生發現自己的版本不被接受,也忍不住動怒,開始拒絕出席治療,甚至攻擊治療師說「我都結婚30年了,還需要20幾歲的年輕人來教嗎?」 在婚姻治療室裡,這是再尋常不過的場景.知名作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2019年11月10日舉行的婦產身心醫學會擔任壓軸演講者,談「中老年的婚姻問題與治療」.鄧惠文說,當婚姻開始出現衝突,可能代表其中一方的人生階段角色在改變,有時候罵小孩其實是在罵老公,嫌老公其實是在嫌婆婆,能不能向前走,就看每個家庭能不能看出那個行為背後的呼求. 英國精神科醫師HenryDicks提出「婚姻中的投射性認同」,自己和伴侶長期相處的經驗,構成「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在他心目中是怎樣的人」,這樣的投射,深深影響著許多人的婚姻關係.鄧惠文表示,互相的投射性認同是關係成長的必要驅力,如果完全沒有這樣的連結,關係就會不親密.健康的投射性認同,關鍵在於所投射的不是憎恨的部分,而是雙方都能覺察和承受的期許,可以為彼此帶來自我成長的目標和成就感. 但有些婚姻中彼此投射的,是負面的、令人困惑的部分.鄧惠文表示,人會把配偶看成是自己的某一部分,會根據自己對這部分的評價來對待伴侶,如果是高評價,就會對他很好,但如果評價不高,就會有許多矛盾. 舉例來說,許多男性對於處理自己的情感是壓抑而且不熟悉的,他們和情感豐沛、表達能力強的女性結婚,一部份是因為嚮往對方能夠展現自己缺乏的這一面,但同時也投射出他自己對這些特質的貶抑,所以相處久了,又會攻擊太太不理性.太太尋求先生的肯定,卻又困惑「為什麼他好像利用我,又貶抑我?」,好像只能不斷透過犧牲付出,才不會被拋棄.同時先生感覺自己數十年來,在太太眼中就是個壞人,因為自己這輩子享有許多太太的奉獻,因此才成為被太太怨恨的對象. 該怎麼從這些複雜的訊息中萃取出關係成長的養分,鄧惠文表示,婚姻治療是一個可能的路徑.她說,婚姻治療常常是很痛的,是一個「理解的實驗場」,所治療的是「關係」,不是個人.婚姻治療不會預設怎樣的結果才是成功,目的在於提高覺知,學習從客觀位置去看並且描述彼此的互動,看出自己和對方習慣扮演的角色、行為背後的呼求,進而重新整合彼此的需求和感受,找出更理想的相處之道. 鄧惠文說,目前很多教學醫院的身心科、開業心理諮商所、民間基金會,都有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經培訓的護理師等具專業資格的人員,可提供婚姻治療.建議想嘗試婚姻治療者,可先思考自己的需求,是想要短期獲得具體建議,或是不喜歡別人告訴自己怎麼做,想花點時間自己思考,然後先以電話詢問相關單位,以了解符合自己需求的治療取向. 更多的新聞就在﹝聯合新聞網﹞本文由<udn>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