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幼兒發展階段的特質,學齡前的孩子,看到想要的東西,往往會迫不及待想要拿在手中,佔為己有.有時候過於熱衷表現自己、喜歡搶話說,期望讓身邊人的注意力停留在他身上.其實,等待是一種重要的能力.許多孩子不喜歡等待,並不是因為爸媽沒有給予提醒,而是因為孩子被過度呵護所致.當爸媽幫孩子把所有的事都準備好,雖然立刻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卻也阻斷了讓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等待,從小就開始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準備踏入幼兒園和小學,在團體生活中必須練習更多的等待,以及理解老師的說明與指令,一再考驗著孩子的適應能力.等待,並非停在原地,不做任何反應,而是一種可以控制自我的能力.從小小孩階段開始,請爸媽開始陪他們練習,比方說,不要急著幫小小孩解決問題,也不必急於嘗試和他說道理,可以試著用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在無形中,延長他想被立刻獲得,立即滿足的時間.隨著孩子的認知和語言能力逐步成長,可以開始讓孩子練習從1數到10的過程,之後再慢慢的延長到30秒、1分鐘,甚至3分鐘或10分鐘,讓他自然而然靜下來,建立時間感,學習「我可以再等一下下」的態度.多練習!動得夠,孩子就能靜下來面對坐不住的孩子,可以透過幾個有趣的方法幫助他安靜與冷靜,第一步是:帶他「動」起來.生活中,如果孩子動得太少,其實很難靜得下心.臨床觀察發現,讓學齡前的孩子多活動,等他步入學齡階段,學習狀態會比較穩定.動身體的過程,練習了節奏、控制、表達,讓孩子的身體與大腦在動動停停之間,練習踩油門,練習踩剎車,鍛鍊穩定度,也提升著專注力.如何讓孩子「動」得有品質?建議讓他多做一些大動作的跑、跳與手腳伸展的運動,滿足成長與發展的需求.比方說,請爸媽和孩子一起玩1、2、3木頭人遊戲,孩子要先聽到數字指令才能有動作,也能將「木頭人」轉換成其他孩子感興趣的物品,由爸媽以穩定慢速的節奏喊:「1-----2-----3,變---泳---池!」孩子要立刻用身體模擬泳池,就算成功.也可全家一起玩「老師說」的遊戲.孩子要聽到「老師說」這個關鍵字後才能活動身體,還沒聽見「老師說」之前,全身要保持上一個動作靜止不動.這些有趣的身體遊戲,不僅可開發孩子的大腦,更可以在玩遊戲的過程,練習控制自己的行為,學習專注與等待.透過多次反覆的遊戲,孩子會慢慢理解,也能漸進保持情緒穩定與專注力,相信對未來的學習與人際互動都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