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photos/girl-back-landscape-browse-hair-3468114/)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我不只一次被家長或學校的老師問到,現在的孩子是否不能打、不能罵?那麼,到底該怎教訓孩子呢?孩子犯錯了,該糾正、該教導的,一樣都不能少,如果無法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當,進而學習合宜的行為表現,就是在縱容孩子.孩子長大後,肯定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問題是,除了施以高壓怒罵之外,似乎沒其他管教孩子的策略了.不管是肢體上或言語上的,施以暴力並伴隨高張的情緒,對於孩子問題行為的改善,長期下來恐怕弊多於利.因為,這些方式是透過讓孩子感到恐懼,學到「不能做」或「該做」哪些事情,就算學會了展現合宜的行為,恐懼仍存留內心深處.當孩子漸漸長大,不再對權威感到恐懼,那麼,這些威嚇的手段將不再起任何作用.甚至,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遇到挫折,也會透過暴力攻擊的方式做為控制他人「就範」的手段.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應該放棄對孩子的管教. 帶著創傷知情的眼光理解孩子的困境有個老師觀察到班上有位孩子,脾氣暴躁,時常情緒失控,同學某些無心的舉止或言語,常被他過度解讀,常在班上暴怒甚至揮拳反擊,弄得同學們退避三舍,不敢與他有過多接觸.他很想幫助這位同學,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問:「你覺得他怎麼了?」老師說:「大概是很不安吧!我側面得知,他生長在一個複雜的家庭中,過去也曾有被霸凌的經驗.」我感到很欣慰,這位老師具備「創傷知情」的觀點.我們不難理解,這樣的孩子常帶著敵意,不是向外攻擊,不然就是向內退縮,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在他的主觀世界中,自己所處的人際環境是危險、不友善與充滿威脅的.「我覺得他好孤單,我想要下課找他過來談談,教他一些人際互動的應對技巧.可是,我該怎麼做呢?」「先讓他感到安全!」 表達對孩子當下感受的理解「先讓他感到安全!」我又重複一次這句話,接著說:「因為,這孩子對師長也是充滿敵意的.尤其,當他被老師找過去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又要挨罵了!」,所以,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指數急速增加.此刻,他無法對眼前的師長產生任何信任感,更無法聽進任何師長的告誡或道理——因為,大腦掌管理性分析功能的部位,正處在當機狀態,他只想著如何逃離或反擊,擺脫這個令人不安的困境.」所以,一開始,我們要做的,是透過同理心回應,表達對孩子此刻心情感受的理解.例如,可以這麼告訴他:「我知道,你被老師找過來,一定很擔心,很害怕,是否自己做錯事要被罵了!」或者「我知道,你有滿肚子的委屈,而現在面對老師,不知道你是否感到很緊張?」,試著把對方當下可能有的情緒感受說出來,而不是立刻切入正題,或者劈頭就講道理、給建議.當一個人能被深刻理解,往往就願意敞開自己多一點. 我想協助你,而不是指責你請讓孩子知道,你找他來談話,不是要指責或處罰他,而是想幫助他.你會這麼說:「我觀察到你在班上與同學互動時,時常發生衝突.我想,你一定也想與同學和平相處,你一定也希望自己是受歡迎的,所以,我想提供你一些協助.」即使你這麼說,孩子仍然充滿防衛或敵意,甚至不相信你可以幫助得了他.你也可能被孩子的回應給激怒,請記得持續在情緒感受上回應孩子,同時,保持溫和穩定的態度及語調.如果孩子不想談,或拒絕繼續互動,就先結束這一回合的談話,也沒有關係.總之,先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 正向詮釋問題行為如果有機會與孩子繼續對話下去,你可能會指出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例如:「我觀察到,今天當同學把考卷遞給你時,你有些用力地搶過來,同時大聲罵了同學.」也就是客觀地描述孩子的行為樣態,不多做任何評價,特別是指責與否定.然後帶著好奇試著理解狀況:「我知道,你也不想這麼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你願意告訴我,發生麼事了嗎?」如果孩子願意講,通常會指責別人冒犯他,對他不友善,也就是,將過錯全都怪罪到別人頭上,此時,我們得先幫孩子從正向的角度詮釋他的問題行為.你可以說:「原來,你會這麼用力搶過考卷,是不希望被同學看到你的分數呀!」「原來,你會大聲罵同學,是因為真的很想讓他知道,不要這樣看著你!」請務必相信,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有正向意圖,不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先幫孩子把他問題行為的正向意圖說出來,能讓孩子感覺到解脫、被理解,因而卸下防備.接著,才有機會與孩子討論「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境,你可以怎麼做,會比較好?」,也就是發展替代性的合宜行為. 陪伴孩子面對自然後果「難道,做錯事的孩子都不需要接受懲處嗎?」你的心裡一定有這樣的質疑,我也很常被問到.關於懲罰是否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改善能有效果,我不在此多加贅述.然而,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違犯團體規範而受到合理的懲處,也是不能迴避的.因為是早已明訂的規範,孩子事先也知情,一旦違反,當然就得接受必須付出的代價,於是稱為「自然後果」.相對的,師長因自己的好惡或主觀判斷,另外加諸孩子身上的指責、批評或處罰,就不屬於自然後果.例如,在課堂上公然數落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感到難堪;或在事先未約定下要求孩子去做勞動服務以「彌補過錯」,這不是孩子該承擔的.面對自然後果,對許多孩子而言並不容易,又會是一個龐大的壓力來源,內心的恐懼不安將再度湧現.因此需要由信任的師長陪伴孩子去面對這個困境,而不是加諸更多的責備——最重要的關鍵仍是「讓孩子感到安全」. (本文撰寫於2019年10月30日)作者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在經歷將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決定離開校園,走入廣大的社區,服務更多的群眾,偉大的助人夢正要展開! ※本文由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