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媽咪拜一被讚美,就想開口討禮物是獎賞還是「條件交換」?一直以來對於是否「獎賞孩子」這個問題,大家都是持正反兩派意見.站在小小孩立場,能拿到「獎賞」當然開心.因為是小小的「獎賞」,偶爾為之也可.可是,等到孩子長大至某個階段,好比是小學高年級,那就另當別論囉!人本來就渴望被認同.簡單的說,就是「想獲得認同」的想法,這種想法,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我們不能讓這個渴望認同的慾望無限擴張.想想看:「被稱讚」認為理所當然,「未被稱讚」則心生不滿.萬一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會變成什麼樣?好像不會有太好的結果,而「獎賞」更會強化這個習慣的根深砥固.當孩子幫了忙,就給予「獎賞」;考試成績好,就「獎賞」;看孩子很努力,就「獎賞」.雖然父母都知道這麼做不太好,仍然有許多父母選擇這麼做.如果到了「沒有給獎賞,孩子就不做」的地步,那麼情況就是亮紅燈了.為什麼這樣的獎賞行為不好呢?容我試著正確說明一下,人會有所行動,一定要有動機,動機又分為「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指「因為想做而做」、「因為開心而做」的想法,存在於自己內心那份「想做」的心情就是動機源頭.此外,因為「做了以後開心」、「完成後喜樂」的經驗,也會讓人有「想再嘗試一次」的念頭.外在動機是以「外在人事物為基準而誕生」的念頭,比方說「因為不想被罵而做」、「因為想被稱讚而做」、「想得到而做」等等.外在動機並非不好,只是如果迷失了「因為想做而做﹂的內在動機,那麼「被強逼而做」的被害者意識就會強化,行為也會被他人的評價或得失所控制,很可能因此而失去自主性.獎賞的滋味強烈且充滿暴力在外在動機中,「獎賞」屬於強烈的動機,它會消滅內在動機所帶來的喜悅、成就與滿足感.在「獎賞」這個充滿壓倒性魅力的動機面前,我們心中那份渴望成長、想幫助人,希望有所成就的意念,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再也感覺不到.這樣的情況就好比,為了享受食材原味的料理,使用昆布和柴魚耐心熬煮高湯,卻在步驟中淋了番茄醬或美乃滋,使得後面加的兩項調味料完全遮蓋了原味,這麼比喻應該更清楚吧?番茄醬或美奶滋讓我們無法品味道細膩的食材原味,那是一股強烈且暴力的口味.它會麻痹味覺,讓我們更加渴求更強烈的口味.想讓孩子有所行動,不需要動用到「獎賞」.請家長不要再刻意讓孩子養成沒有東西交換就不肯行動的壞習慣. 爸爸媽媽看這裡:對孩子而言,「你辦到了!」、「謝謝!」、「幫了很大的忙!」就是最棒的獎賞! <獻給家有小孩的父母:這些「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二版):堅強‧自信‧不怕困難‧受歡迎……>你,決定好怎麼教養孩子了嗎?當你具體想像孩子長大後的樣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當孩子長大成人後……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會在什麼樣的公司任職?組成什麼樣的家庭?你是不是時時刻刻懷著興奮的心情想像孩子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