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編輯/FicusLee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今年PISA台灣學生的測驗結果,台灣學生的「閱讀表現」相較其他國家,平均排名第17名,「數學」跟「科學」能力也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然而,在「害怕失敗」的測驗中,PISA公布的數值顯示,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一群. 過往的PISA測驗,往往只加入學科能力測試,被許多批評者評論淪為全球學生考試比賽,2015年起,PISA才漸漸加入團隊合作、全球素養、創意思考等非認知能力的測試.在PISA研究中,會詢問學生「當我失敗,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當我失敗,我怕其實自己沒天分.」、「當我失敗,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等問題,根據學生的答案計算出「害怕失敗指數」,研究顯示,台灣女學生害怕失敗的程度高於男學生,但總體高於所有國家很多,甚至連視成功為普世價值的新加坡,都沒有台灣來的嚴重. 往前推敲台灣小孩害怕失敗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害怕失敗後周遭傳來的異樣眼光,許多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就被父母耳提面命「不能失敗」,英文不能輸、數學不能輸、才藝更不能輸,只要一失敗,往往就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漸漸的,孩子開始不敢犯錯、畏懼失敗,甚至害怕嘗試新事物,因為接觸新事物,往往也代表面臨失敗的機率大幅增加.學學芬蘭的「失敗教育」,輸得起的孩子才會成功!相比台灣父母如此害怕孩子失敗,芬蘭父母認為:「失敗與成功往往相互依存.」鼓勵孩子失敗的「失敗教育」在芬蘭相當盛行,政府不僅為此訂立了「國際失敗日」(10月13日),邀請全世界的大人、小孩一起來「炫耀」自己的失敗,甚至會刻意製造孩子失敗的機會,讓孩子嚐到失敗的滋味.比如芬蘭的滑雪課,第一堂課就是讓小孩「練習跌倒」. 身為台灣父母,怎麼引導孩子學會失敗?年齡小的孩子,因為應付生活的能力較為缺乏,容易失敗是正常現象,如果父母面對孩子的失敗,總是給予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孩子面對挫折更易產生消極畏縮的心態.然而,接受孩子的失敗,不代表放任孩子自己面對失敗,父母可以透過幾種方式,溫和地引導孩子面對失敗、學會失敗,並且幫助他重拾繼續下去的自信.1.學會稱讚孩子總是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容易對自己喪失自信,凡事都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無法完成,父母可以從小就針對孩子願意努力的部分給予獎勵跟稱讚,提升孩子自信的同時,也鼓勵孩子多多接觸、探索不同事物. 2.陪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在孩子努力的過程中,盡量不參與協助,當孩子遭遇失敗而挫敗、難過時,則可以提供孩子適合的引導,跟他們一起想想,可以做出哪些改變,能夠達到哪些成果,鼓勵孩子繼續嘗試. 3.說說自己失敗的經驗,讓孩子理解失敗是正常情況如果孩子沉浸於失敗的悲傷中,不妨提提自己過往失敗的經驗,讓孩子明白,即使看似強大的父母也曾經體驗過失敗,失敗本身並不丟人,而且還是正常情況. 讓孩子接受失敗,勇敢面對自己的不順遂,不僅能讓孩子往後更願意面對失敗,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及新事物,在面對失敗的同儕,也能更為同理他人困難之處,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其他媽媽也看了...這些特質你有嗎?直升機父母養出社會適應力差的小孩丟掉玩具的那刻,孩子心也碎了!尊重孩子「玩具所有權」從這幾點做起育兒之路不孤單,媽媽都在這裡聊:https://bit.ly/35XFa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