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感覺尋求呢?如同肚子餓會找食物吃的道理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孩子也會尋找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滿足自己身體對於感覺的需求,把「感覺」想成食物,理解孩子的行為其實就像是找食物吃,或許家長就可以更理解孩子的行為原因了!例如跑來跳去的孩子,是在吃「前庭覺」餐,因為「前庭覺餐」還沒吃飽,導致必需要要吃很多「前庭覺食物」才有飽足感;上課喜歡蹲在椅子上的孩子,可能在吃「本體覺餐」,讓自己吃飽才能專心上課!「感覺餐」的概念也因應而生,列出孩子一天需要吃哪些感覺、需要吃多少感覺才能飽足,以口腔感覺尋求為例,許多喜歡咬人、咬手指或是超過兩歲仍是有許多咬玩具、超過三歲仍無法戒掉奶嘴的小孩,都可能就是口腔感覺不滿足,因此出現尋求口腔感覺的問題,如下圖則是口腔感覺餐的活動表 : 小花是個快兩歲的孩子,因為牙科醫師表示孩子吸下唇導致暴牙影響咬合,需要戒掉孩子吸下唇這個行為,因此轉介至職能治療.評估時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與發展評估外,也特別會觀察以下幾點: 1. 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境特別明顯?如,新環境、睡前、或是沒事做的時候...等2. 平日吃飯的狀況如何呢?是否會挑食或是不吃較硬需咀嚼的食物呢?3. 是否排斥刷牙呢?4. 發音的狀況是否與同齡孩子有落差,職能治療的角度會在意是否口腔動作不靈活,而若真的有其他狀況則會同時轉介語言治療師. 在與家長訪談後發現孩子在新環境、被責罵、與媽媽分開時等焦慮情境會有較多吸下唇的行為;此外,在看電視或睡前也都會出現吸下唇的行為.家長同時表示提醒的效果不佳,甚至使用較嚴肅的責罵也無效.平常吃的食物都是偏粥或是較軟的食物,也會幫孩子將食物剪碎到約1公分左右的大小,但同時孩子也喜歡咬冰塊;偶爾排斥刷牙、偶爾又可以接受,很喜歡咬牙刷.睡前會吸允很久的下唇才能入睡. 因此介入的方向會由以下三個方向進行:1. 降低環境壓力在新環境時給予孩子適當的適應時間,不強迫孩子與不熟的親戚過多的互動、避免利用責罵的方式要求孩子不可以吸下唇等,都是降低環境壓力的方法之一.此外,理解吸下唇這個行為是尋求本體覺輸入的行為之一,而本體覺同時也具備有安定人心、讓人冷靜的效果,因此當孩子出現利用吸允下唇而達到自我安撫的能力時,若需要改變孩子吸下唇的行為,則需要適當的給予其他讓孩子能自我安撫的方式,例如孩子在睡前需要吸允30分鐘到1小時才能入睡,在初期介入時並不會以消除孩子睡前吸允下唇的行為當作目標,同時可能會先在睡前刷牙時,讓孩子盡情地咬牙刷或是增加電動牙刷按摩牙齦的時間,並在睡前給予孩子全身性的按摩、觸覺刷或是大大的擁抱等深壓覺活動,希望同時能幫助孩子入睡. 2. 滿足口腔感覺可以想成任何讓嘴巴附近的肌肉用力的活動都算是滿足口腔感覺的方法之一,會讓人覺得嘴巴酸酸的活動(像是我們吹氣球的那種感覺),以下幾個方式都是增加口腔感覺輸入的適合活動: (1)增加咀嚼的食物比例,於此同時需評估孩子咀嚼的能力,漸進式「安全」的增加咀嚼的比例.(2)啃整顆的蘋果或芭樂等較硬的食物,讓孩子需要將嘴巴張大啃(3)用力吹氣、吹泡泡、吹蠟燭等活動(4)做鬼臉遊戲,將舌頭往臉頰兩側推、用力伸舌頭等各種口腔動作遊戲(5)嘴巴拔河遊戲,讓孩子咬住魷魚絲等不要讓大人拔出來(6)玩各式各樣的聲音遊戲,讓孩子做出各種嘴型,如變成章魚嘴大聲親親等.(7)各種粗細大小的吸管吸優格、布丁等「安全性」的食物(8)利用電動牙刷給予牙齦震動的感覺(9)口腔按摩,尤其在牙齦處可提供穩定的深壓覺方式 3. 教導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日常生活中,除了提醒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外,在感統的角度更要教導孩子「可以」的方式,例如不能吸下唇,但可以詢問孩子要不要吃芭樂或是咬玩具等,以及利用轉移的方式邀請孩子玩吹泡泡等.有時提醒「不要吸下唇」,更是讓孩子焦點在「吸下唇」這件事!如何在改變孩子的習慣時,不造成孩子的壓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 最後,若吸下唇的頻率不高,基本上可以當作一個自我安撫的方式,不用特地要求孩子改變,持續追蹤即可.但如果頻率高到影響齒列,甚至牙科醫師表示孩子已有暴牙的可能,則家長可能就需要嘗試看看做一些改變了.而以上這些方式,在全面評估之前,只能列出大致的方向,因此如果家長們有類似的問題還是需要找附近的醫療院所做全面的職能治療評估喔! 更多文章請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otsiandsw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