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嘉琦Jackie 許多父母會抱怨,花那麼多錢送孩子從小學英文、上雙語學校,但要孩子說英文時,卻總是說不好,甚至不敢開口說,一時新仇舊恨湧上來,不滿的情緒無形中給予孩子沈重的壓力,造成孩子心裡的排斥感,一旦不喜歡,就更沒有學習的動力,英文當然就更學不好,不敢開口說了. 「你的孩子英文程度好不好」?「比起英文程度好與壞,我們更該重視孩子喜不喜歡說英語,看到外國人能否自然溝通」「那他們能嗎?」「他們喜歡講、也勇敢講」 從事英語線上教育、也曾在國中任教的關係,現在又是一對雙胞胎的媽媽,對於這類的問題早已不陌生,然而,我總認為父母不該這般看待孩子的英文學習.喜不喜歡是很重要的,捫心自問,身為大人的我們若被指派去做件不喜歡的事,效果會好嗎?以下五個對「語言」的觀念,或許有助於我們讓孩子擁有一個能開口說的英語: 1.「語言」不是花錢買氣受,孩子卻不懂、不敢說許多父母會抱怨,花那麼多錢送孩子從小學英文、上雙語學校,但要孩子說英文時,卻總是說不好,甚至不敢開口說,一時新仇舊恨湧上來,不滿的情緒無形中給予孩子沈重的壓力,造成孩子心裡的排斥感,一旦不喜歡,就更沒有學習的動力,英文當然就更學不好,不敢開口說了. 早期「英語教學」一直被定義成一個「科目」,總是想著如何「解構」這個語言,或是要如何去學習它,但所謂的「學習英文」和「會不會拿出來使用」是兩件事,這也是許多家長無法明白,為何小孩英文成績考的不錯,但卻不會說,或是說的不夠好?其實就像我們的中文,大家都說的很流利,但是遇到考試的時候,卻經常只考60多分的道理是一樣的,「會寫」跟「會說」是兩回事. 2.「語言」是關係連結,不只科目與工具要孩子英文學得好,甚至喜歡學習英文,就應該要重新定義、改變英文學習的方式與模式.首先要去了解孩子的天性,「關係的連結與建立」是孩子們的天性,而語言是協助孩子建立關係的重要媒介,因此幫孩子建構語言的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讓英文是一種「語言」而非「科目」.現在流行所謂「沈浸式」或「母語式」教學方法,指的就是「環境」,把環境設計成自然而然,眼睛看到的、開口說的都是英文,讓孩子在環境裡自然做接觸,甚至不覺得自己是在做一個「科目」. 3.「語言」須邊學邊用,才能學以致用而英文要學好,「內部」與「外在」的環境也要一致,當孩子在學校或補習班學習英文後,回到家裡最好也能夠持續使用英文,就像我們的中文可以說的很流利,是因為每天都在使用,久之就會內化成一種能力.當語言能夠在生活中應用,有用的英文自然就會成為一種能力,最好的語言學習方式就是「邊學邊用」,當語言可以用時,才能「學」以致「用」. 4.「語言」該先學好母語,再同步培養外語所謂「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差別只在於能不能把英文變成「母語形態」,就像有些人可以把英文說得很自然,像母語一般,有些人的口音卻很重.母語的學習來自于環境,要英文成為母語的形態,必須內外環境是一致的,如果送孩子去英文補習班,但回到家卻沒有英文的環境,英文就會變成母語外的第二外語.回到學語言的本質,就是要做到內外環境都一致,去建構語言的環境,透過學習的機制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壓力,而且很自然地成為他的語言.近年來也有人擔心太早學外語會影響中文的學習,不過孩子的潛能超乎父母的期待與想像,除非父母在家裡不跟孩子講中文,不然中文不可能會不好,所謂「太早」,就是大人已經幫孩子製造了一個框架,台灣應該去除教育製造業思維,我們經常給這個社會標準化,所謂太早是我們自己去定標.舉例來說,以一個住在加拿大的小孩來說,爸爸是台灣人、媽媽香港人、祖母是講台語,這個小孩的中文、英文、廣東話、台語都可以說的非常好. 5.「語言」無法假手他人,讓孩子從興趣開始其實要孩子英文學得好,父母要學會放手,要能「忍」的住,通常孩子會討厭學英文,家長要負一半的責任,因為家長會把期待加諸在孩子的身上,而期待不如預期就會產生情緒,父母的情緒無形上就會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從「興趣」開展語言的學習,而非把英文這個「科目」硬塞給孩子,放手讓孩子去玩,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就算犯錯也是學習的過程,一旦孩子喜歡了就會持續,只要持續下去就會成功.過去我的一對雙胞胎也曾上過雙語學校,但我無法確切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後來透過網路科技,孩子們在家裡開始與外師進行線上對話,老師們會針對孩子有興趣的話題切入,孩子們每天都很期待與老師進行英文對話,分享自己有興趣的事物,雖然一開始會犯錯,說不好,但孩子們敢說、會說、喜歡說英文才是最重要的. 從興趣開始,讓孩子愛上英語如果你也有興趣,可以填寫以下連結表單,免費體驗一堂「tutorJr一對一體驗課程」&「安徒生精美英語繪本」.試試為專兒童規劃的線上課程,是否適合您的寶貝,讓孩子透過英文看到更多、更廣的世界→→https://pse.is/NMGTG 資料來源:tutor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