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加老師(黃名璽兒童職能治療師)☆ 在小兒治療室裡的多年觀察,問題解決能力較不佳的孩子都有這些共同口頭禪「我不會」、「這個好難」、「我不要」,遊戲還沒開始就已經先棄械投降,他們傾向被動、缺乏自信;許多專家、學者都證實,人格特質雖然有一部分是天生,但後天環境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問題解決能力是能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受到大腦神經成熟過程的影響,不同孩子有不同的能力狀態(如認知、身體動作、語言、情緒等),因此在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時,展現出來的方式以及層級也會有所不同.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呢?當問題出現時,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先冷靜下來思考,再採取行動,不輕易地被焦慮、恐懼或憤怒給牽制.1-3歲的孩子可以這麼引導關鍵:孩子練習清楚表達,父母提供引導示範.三歲以前的幼兒不太會遇到複雜度高的問題,像是蓋子太緊了打不開、東西太高了拿不到、物品卡住了取不出來等等之類的小狀況,家長見狀多半隨手就幫孩子解決了眼前的麻煩事.我建議此時不妨先等等,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不用急著替孩子排除問題,有的小朋友會自己先嘗試解決、有的則是生氣大哭、有的乾脆放棄,了解孩子的特質後較能給予適合的引導方式.例如瞧見孩子正生氣大哭,也許你知道原因,但可以試圖先裝傻,並跟孩子來一場像這樣的對話. 「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生氣?」→讓孩子自己說出原因,練習清楚表達.「是不是因為你想吃這個東西,但是蓋子打不開,所以生氣了?」→若孩子尚無法清楚表達,可幫他說出來.「如果下次遇到這樣的狀況你可以說〝我打不開蓋子,你可以幫我嗎?〞」→透過具體示範,讓孩子知道該如何表達需求.「我來教你怎麼打開,你也可以練習看看,這樣下次你就可以很厲害,自己也能打開囉!」→透過具體示範,讓孩子親自操作、練習. 另外「遊戲時的挫敗」也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碰到的.例如積木不管怎麼疊就是一直垮下來,如果此時孩子開始崩潰大哭,還憤怒地將積木扔出,身為家長的你會怎麼做?是直接幫孩子重新疊一個?亦或是訓斥孩子「這麼愛生氣,玩具通通收起來,不要玩了!」.若希望孩子日後能有足夠的能力與自信獨當一面,問題解決能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當孩子正經歷遊戲挫敗時,不妨這麼引導「好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再疊一次試試,搞不好這次就會成功囉!如果積木又垮了,那我們就來看看、想想是什麼原因造成的.」3-6歲的孩子可以這麼引導關鍵:允許孩子使用錯誤的解決方式,方式不對或不好那就修正吧!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在目標與策略的轉換上尚未成熟且缺乏彈性,也就是說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經常面臨挫敗,這都是很正常的.千萬別用自己的想法與經驗框住孩子,拼命下指導棋「你這樣做會......,直接.....不就好了!」,此外當孩子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除了直接給予建議或示範,不妨試試用以下3個提問來幫助孩子察覺、思考、發想,才能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 察覺現況-「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思考原因-「怎麼會這樣?」發想策略-「怎麼辦?有沒有什麼解決方式?」 讓孩子練習思考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如果這個方法不管用或沒有導向好的結果,那就表示需要修正,則再與孩子討論「是不是因為.....,可以再想想有沒有其他方法」.在反覆練習與修正的過程中,孩子才能真正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問題解決資料庫,當日後面對日趨複雜的課業學習、人際相處、生活事務等問題時,資料庫越龐大越能從容應對.因此,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會願意給孩子機會與時間,讓經驗鍛鍊出孩子一個靈活的好腦袋. 本文由<IBABY愛寶貝親子網>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