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約:5分鐘. 在生活中,時常看到一種母親,覺得所有事情都以丈夫、孩子、家庭為優先,自己總是擺在最後,甚至沒察覺自己的感受及需求,對他們而言,覺得家庭快樂,自己就會快樂,但是,事實真的如他們所想的「家庭就是他唯一的需求嗎?」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我發現,如果自己過度壓抑或否認自己的需求時,這些心理需求,會藉由某些方式直接投射在孩子身上,甚至家庭與另一半身上.簡單來說,上述這些人,如果孩子一旦表現出需求時,自己就會盡全力滿足,想當個一百分父母.他們享受於孩子對父母的需求及依賴,如此一來,當這些父母在滿足孩子時,其實他們所要滿足的,其實是「自己」每個孩子在生命初期(嬰幼兒時期),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中心,例如:肚子餓的時候,就希望進食,嚇到時,就希望有人安撫,想抱抱時,就有人可以伸出雙手,許多事情都覺得用哭得即可解決,諸如此類,他們認為父母就在自己的控制感之下.這時候會出現兩道問題:孩子目前都還小,滿足得了,但是當孩子長大了呢?父母是否能給予百分百的回應呢?是否孩子對於周圍環境的感知因此被蒙蔽了呢?因此,孩子漸漸無法發展出獨立的能力.未來他在學校、社會中,若遇到問題,仍會立刻尋求父母協助,要父母滿足自己的期待,而父母親也在解決孩子的問題過程中,進而被滿足.久而久之,這種親子互動會無形中對孩子的發展產生影響.這他們長大後,仍然會覺得世界繞著自己轉,所有人都必須配合自己.未來若在不同環境下,就想盡各種辦法控制他人,讓他人臣服於自己之下.(透過暴力手段、金錢賄賂……等)當然,還有一類父母,重視自己的需要,因此,當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時,他們對孩子的需求毫不在意,甚至事事都要孩子配合自己,以父母個人為優先.例如:某些極端例子中,父母常年胥久,賭博,卻要孩子照顧弟妹、料理三餐,或是,將孩子捲入夫妻間的爭吵.而通常這類孩子,會被迫提前長大.通常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相當獨立,不願意依賴他人,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被冷落的焦慮與痛苦.整體來說,當父母過度否認自己的需求,而以孩子為優先,或是過度以自己需求為主,而忽略孩子的需要,這都會造成孩子們在「依賴」這個發展課題的戕害.對前者而言,這些孩子完全不用學習如何依賴,因為他們附屬於父母之下,進而也失去了學習溝通、協調或是發展挫折容忍的機會.對後者而言,他們從不依賴,認為只要依賴,就會衍生出,生長過程中經歷的失落與痛苦.因此,若是父母本身能隨著孩子成長,適度表現出自身的需求,而非完全以孩子為優先,讓孩子理解到「他人也有需要」,如果需求彼此衝突,便需要透過溝通、協調.所以,父母親本身適度表達需求,就是在給予孩子學習,如何「成長」、與「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