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張亭薇職能治療師☆孩子上了小學以後,功課量增加,課外活動也不少,行程一個一個接續著.這時候,如果孩子前一件事拖到了時間,就容易接連延宕下去,讓許多爸爸媽媽傷透腦筋.然而,妥善運用時間,不是件容易的事.就連身為大人的我們,有時都不免會拖延症發作,更何況是孩子呢?讓我們先一起認識孩子眼中的「時間」,再來了解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管理時間的能力.大人所說的「時間」,是客觀的,時、分、秒都有一定的長度.對孩子而言卻是主觀的,我們稱之為「心理時間」.把玩喜歡的玩具時,時間飛逝,咻地一下就沒有了;寫作業時卻覺得度秒如年,難受得不行. 時間感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客觀呢?一般而言,3-4歲的孩子開始能說出簡單的時間詞彙(日、早上、晚上等),但只能關心當下發生的事,無法回溯過去,一旦事情發生完就變成「昨天」的事了.所以,有時候會聽到中班的孩子老氣橫秋地說「我小時候如何如何……」,彷彿已經度過許多年歲了,又可愛又好笑. 等孩子升上大班,由於有固定的上課日程,會漸漸建立起「週」的概念.孩童會知道「今天是上畫畫課的日子」,或「明天不用上學,可以出去玩」.透過這樣重複的事件,開始了解時間有週期性.至於更細節的時間長度,甚至要能看懂時鐘,就要等到孩子上小學以後了. 9歲以後,整體計劃能力較為成熟,才有辦法完全自己規劃時間.但這並不代表要等到孩子9歲,才能開始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喔!接下來,針對學齡前和學齡後的孩子,分別提供爸爸媽媽一些方法.學齡前 以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建立「週期性」的概念.孩子越能預期後面會發生的事,就越能為自己規劃行程.如果常常有額外的活動,或每天行程都不一樣,孩子便無法察覺今天該做什麼事,只能像小陀螺跟著爸爸媽媽跑,難以培養時間感.因此,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做到以下三件事: 1.放學準時接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守時的父母能讓孩子了解時間的重要性,同時規律的上放學時間也能增進孩子的規律感. 2.安排特定的事件:沒有有趣的事情發生時,會不會很難回憶起自己做了什麼呢?孩子也是一樣的.在固定的日子安排一項特定事件,例如:才藝班、放假日、買零食等,就能提高孩子對時間的預期性,建立週期概念囉! 3.規律的生活週期:在認知發展理論中,孩童要先有順序概念,才會有時間概念.因此運用單純、固定、變化少的行程安排,能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次序感,提升時間概念.學齡後 當孩子上了小學後,爸爸媽媽就會期望孩子能自己控制時間,不需要三催四請,也能自動自發做該做的事.然而,時間管理的能力不會突然蹦出來,爸爸媽媽別忘了循序漸進,帶著孩子一起練習.培養學齡孩童時間規劃的能力,讓我們注意以下三點: 1.練習建立時刻表:如果沒有清楚寫下來,就容易不知不覺拖延到時間.起初練習時,不必要求孩子全部自己設定,陪伴孩子一起討論,列出該做的事、該花多少時間完成,並盡量做到、養成習慣.孩子能「遵守時間」,時間規劃才會有意義. 2.分清楚輕重緩急:許多孩子列得出時刻表,但還是會有被行程追著跑的感覺,往往是因為沒有按照輕重緩急安排做事次序.最常見的做法是四象限法則,將任務按照「重要性」與「急迫性」區分,再訂定執行順序,就能減少手忙腳亂的狀況了. 3.保留空閒的時間:在忙碌的現代社會,這大概是最難辦到的事情.當孩子的時間已經被大大小小的任務塞滿,又怎麼會有計劃的空間呢?因此,不要把時間塞滿,同時謹記「任務不外加」.如果孩子提早做完事情,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如此一來,孩子才會覺得控制時間是有好處的. 要能學會時間管理,並非一蹴可幾.爸爸媽媽陪伴練習,減少批評、找出更好的做法,能幫助孩子慢慢成長.別忘記,父母就是最好的模範,一起練習守時吧!本文由< IBABY愛寶貝親子網>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