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哈(馬哈理財遊樂園社團版主)場景:睡前我跟爆奶弟弟(小兒)聊天,他放下手機(小孩也需要睡前看一下Line群)前看到一款「反重力手機殼」,非常心動,他開心的說,媽,這才299元,我想買一個,而且是「反重力的手機殼哦!」,很酷吧!我只說了一個句話,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弟弟,你覺得反重力手機殼是需要還是想要?」,他回答是「想要」.因為我已經有手機殼了,然後我們就很快結束了這個話題.(他自己做了不購買的決定)這裡故事不是要強調我的兒子很棒,能控制物慾,我想談的是,如何讓小孩了解金錢的價值,可以區分這個商品是自己真正生活上的「需要」(沒有這個東西無法過生活,例如填飽肚子,買筆/橡皮擦來寫功課),還是只是為了滿足個人「想要」的慾望而花錢購買.這裡不是要教小孩沒有物慾,而是有能力判斷自己的需要跟想要,我建議父母可以讓小孩透過實際購物來練習「需要跟想要」這門課.接下來,我分享我們今年寒假第一次的小小巴菲特親子理財營,我們如何透過讓小孩們天天到7-11購買的過程中,小孩如何發現需要跟想要的差別.親子理財營的第一天我們就發給每個孩子500元零用金,然後跟他們說,我們每天都會帶你們去7-11買東西,你們可以買你們想要的任何東西.小朋友當天一陣歡呼聲,因為他們可以自己做主,自己決定可以買哪些零食,對他們來說擁有金錢主控權的感覺很好,而且沒大人管我愛買什麼東西,實在是棒透了.第一天有10位小朋友買東西,有5位沒有買任何東西,下圖是當天購買清單,我發現小朋友很愛巧克力跟洋芋片,其中花最多錢的一位是花30元買了洋芋片(咖啡45元是我寫的範例,咖啡對我來説也是需要,我不是拿鐵理財那一路的),第一天大家都是購買零食為主,滿足他們吃零食的口慾.之後的四天,我們還是每天帶他們去7-11,但是我發現買東西的小孩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一個很愛口香糖的小朋友,他連續5天都花錢買口香糖,因為對他來說口香糖是他的「需要」而不是「想要」.購物行程的最後一天我在站在7-11門口跟這群小孩聊天,因為多數的小孩都站在門口聊天,等其他同學買完東西.我詢問他們「你們都沒有需求了嗎?」多數小朋友回答我說,我沒有特別想買的東西,所以不用進去了.在這裡我發現,同儕的力量真很有效,只要其中有一個小孩發表零食是「想要」不是「需要」時,大家都覺得自己好像也不應該亂花錢了,將錢花在「需要」的商品上.如果你的小孩沒有其他的同學可以一起購物練習釐清「需要跟想要」的差別,建議父母們自己每天陪小孩一起去購物,大人跟小孩都給500元預算,花5天時間一起去買東西,父母親先以身作則條列出「需要跟想要」購買清單,也可以請小朋友列出.其實,理財教育一直就是家庭教育的一環,父母親的理財行為就是小孩最好的身教.五天購物行程結束後,我覺得真的很棒,這是一堂很成功的金錢教育課程,透過實際購物的過程中,讓小朋友懂得如何對抗物慾不亂花錢,釐清自己買的商品是生活「需要」還是滿足「想要」的慾望.現在周邊很多的父母都很頭痛小孩亂花錢,買得太多「想要」而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一張「需要」跟「想要」的清單(見上圖),例如三餐是生理上的需要,文具是需要,但果價值超過150元的凍筆就不是需要,而是想要,透過清單讓小孩了解需要跟想要的差別,慢慢建立良好的用錢/花錢習慣.很多父母親愛孩子,一生汲汲營營辛苦工作,總希望給小孩最好東西,甚至很很多父母留下大筆的財富給孩子,其實,留給孩子家財萬貫,不如教他正確的金錢觀念,建立良好花錢習慣,遠勝你留下大筆財富,孩子卻因滿足自己「想要的慾望」最後把所有的錢揮霍殆盡.※ 本文由moneybar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有問題歡迎隨時聯絡延伸閱讀moneybar親子bar,更多親子理財文章輕鬆讀投資理財很煩惱?moneybar專家分享實戰經驗,教你避開投資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