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流感、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家已經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在對抗各種病原時,除了外在因子,免疫系統更是重要的人體防線.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因子會對人體免疫力產生影響,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謝明哲指出,環境因素、飲食不均衡、抽菸、喝酒、睡眠不足、壓力等都會對我們的抵抗力造成負面影響.談到免疫系統,往往會先想到抗體、白血球、淋巴結等,隨著愈來愈多的研究,大家發現腸道在免疫功能亦扮演重要角色.根據研究,我們的腸道中約有35000種腸內菌種〔1〕.與人體共生的腸內菌叢可以發揮許多作用,包括營養代謝、免疫調節、協助抵抗病原入侵〔2〕 .謝明哲教授解釋道,人體約有70%的免疫細胞在腸道.人體消化道從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總長度約5公尺,消化道黏膜的表面積約260-300平方公尺,和網球場的面積相當,遠遠超過皮膚表面積.因為接觸面積很大,所以腸道在抵抗病原入侵,以及調節免疫功能中具有相當關鍵的角色.如果把免疫系統比喻成人體的軍隊,那遍布於腸道的免疫細胞就像是訓練、養成軍隊的重要基地. 健康、穩定的腸內菌叢可以防止病原體在腸道落腳、繁殖、伺機侵入體內.腸道黏膜能分泌黏液、免疫球蛋白,抑制病原體生長.與腸道相關的淋巴組織中具有巨噬細胞、樹突細胞、T細胞、B細胞等,從嬰幼兒時期開始,腸內菌叢便會影響到免疫的發展,並持續調節免疫系統.哪些原因會改變腸內菌叢生態?健康的腸內菌叢有助人體維持多種生理功能、調節免疫功能,然而有許多因子會影響或破壞腸內菌叢.謝明哲教授提醒道,腸內菌叢是相當活耀、持續變動的生態,需要好好維護.營養均衡對腸內菌叢很重要,不同菌種會有不同的營養需求,當飲食不均衡時,腸內菌叢也將漸漸失衡.高糖、高油的食物亦會影響腸內菌叢. 長期濫用抗生素將破壞腸內菌叢,而衍生出各種併發症,所以抗生素的使用務必依照醫師指示,該用就用、該停就停.部分胃藥能抑制胃酸分泌,有效改善胃炎、胃潰瘍,然而隨著胃酸分泌減少,可能使其他細菌較容易進入腸胃道,干擾原本的腸內菌叢,切勿自行長期服用.其他還有一些藥物,如化學治療、免疫抑制劑,可能影響腸內菌叢,飲酒過量同樣不利於腸內菌叢的生態.當健康的腸內菌生態被破壞時,可能出現那些問題?謝明哲教授解釋道,當腸內菌叢被破壞,腸道屏障可能出現破口,細菌、病毒等病原較容易侵入人體,增加感染的風險.因為腸內菌叢與免疫發展、免疫調節有關,包括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乃至於自體免疫疾病,皆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議題〔3〕.腸道健康,小心呵護乳酸菌有很多種,大家都很熟悉,謝明哲教授道,活菌有機會進入腸道成為腸內菌叢的一部分,調整腸內菌叢的平衡;至於去活菌也能發揮作用,因為去活菌細胞壁上的多醣體有助調節生理機能.活菌、去活菌有何不同?大家常見的的乳酸菌產品有兩種形式,「活菌」和「去活菌」.「活菌」是活的乳酸菌,在進入腸胃道後,大多數的乳酸菌皆會被消滅,因為胃酸的pH值約1.5-3,在如此酸的環境下,乳酸菌不易存活. 「去活菌」是經由熱封處理程序的乳酸菌質,活性成分被封存在細胞壁裡,比較穩定,較容易保存,進入腸胃道後較不會被胃酸、膽鹼破壞.「去活菌」可以搭配飲品、乳品、麥片等食品使用,使用上較為方便.備受矚目的熱去活乳酸菌:L-137乳酸菌百百種,功效大不同.在調整體質方面,L-137乳酸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137)是由米和魚肉的發酵物中所分離的菌株,又被稱為植物乳酸菌,位於細胞壁上的脂磷壁酸(Lipoteichoicacid,LTA)為其關鍵成分.在「免疫調節功能」方面,經動物實驗結果證實,熱去活L-137乳酸菌有助於促進吞噬細胞活性以及促進自然殺手細胞活性,並有助於減少Th2類型細胞激素分泌之功效.「吞噬細胞」屬於「非特異性免疫」,當病原體侵入身體時,吞噬細胞會進行吞噬,然後將病原體的抗原呈現在細胞膜上,以活化輔助者T細胞與B細胞,進一步引發後續的特異性免疫反應. 在「輔助調整過敏體質」方面,經動物實驗結果證實,熱去活L-137乳酸菌有助於減緩過敏造成的呼吸道阻力現象及發炎細胞之浸潤、有助於降低過敏反應相關之非特異性IgE抗體及OVA專一性IgG1抗體生成、有助於降低過敏反應相關細胞激素IL-5及IL-13之分泌量.IgE為一種免疫球蛋白,與免疫反應相關.接觸過敏原後,體內的IgE濃度便會上升.因為熱去活L-137乳酸菌可能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罹患自體免疫相關疾病者請先諮詢醫師後,再謹慎食用喔.1.ValdesAM,WalterJ,SegalE,SpectorTD.Roleofthegutmicrobiotainnutritionandhealth.BMJ.2018Jun13;361:k2179.doi:10.1136/bmj.k2179.2.JandhyalaSM,TalukdarR,SubramanyamC,VuyyuruH,SasikalaM,NageshwarReddyD.Roleofthenormalgutmicrobiota.WorldJGastroenterol.2015;21(29):8787‐8803.doi:10.3748/wjg.v21.i29.87873.PascalM,Perez-GordoM,CaballeroT,etal.MicrobiomeandAllergicDiseases.FrontImmunol.2018;9:1584.Published2018Jul17.doi:10.3389/fimmu.2018.01584※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