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約6分鐘 初來乍到自寶寶來到這個世界開始,便不斷地和他人互動編織出社交網絡.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開始,接著延伸到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身上,包括家庭成員、同學、幼兒園同學、幼兒園老師等.隨著寶寶逐日成長,社交網絡也編織地越發密集.生命的前三年,是孩子認知與神經發展的重要時間,當個體逐漸成熟,社交技巧也會越來越進步.在這段期間,寶寶的主要社交情境是和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 何謂依附關係?依附關係是什麼?前三個月內:父母會協助寶寶建立睡眠、警醒度、餵食等時間週期,寶寶也發展出對於世界的關注與好奇.此時互動由父母起始,相互凝視、對寶寶說話都是可以促進社交技巧發展的方式. 三個月到三歲接著在三到六個月時:寶寶開始想要和父母以外的人玩,逐漸掌握互動的主權.六個到九個月:寶寶會主動和他人玩耍,也會給對方極大的回應,喜歡看大人扮鬼臉以及遮臉躲貓貓.七到十八個月期間:寶寶建立起依附關係,他越來越能夠辨認父母親和陌生人之間的不同,產生分離焦慮,並由父母的暫時離開與回來,發展出人物恆存的概念,同時建立安全感,試著在被陪伴的狀態之下探索環境.十八到二十四個月中:孩子具有自我意識,明白自己和父母是截然不同的獨立個體,他會用較自我中心的方式思考,進入了反復說「不」的循環.三歲前:孩子開始發展同學關係,面對幼兒園同學或是手足,能夠有目標地妥協或是堅持,能協商並試著平衡他人想要的和自己期待的,儘管兩者有所不同.同時孩子也逐漸發展出同理心,在他人表現難過時試著安撫對方.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情境,而依附關係也是早期警醒度調節以及建立寶寶回應能力的基礎.不同的個體之間有不同的依附關係模式,孩子得以發展出只屬於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自我勝任感,也能在親子關係以外的關係中更加準備好自己. 依附關係分為以下三種:1、安全型依附:寶寶可以用父母來調節自己的焦慮感,一旦情緒平靜了,便能專注於探索遊戲中.他們相信父母會保護並照顧自己.此類型的照顧者通常對於寶寶的需求都較為敏感,並且會適當地回應寶寶的需求.2、逃避型依附:這類型的寶寶看起來似乎不需要父母的存在來安撫自己,但是他們浸泡在高度的焦慮中.在這樣的依附關係當中,照顧者通常對於寶寶的焦慮感表達拒絕,因此寶寶會將維持情緒穩定的壓力放在自己身上.長大之後,孩子可能會發展出具有敵意的特質、反社會且容易覺得被羞辱.孩子會放大他人的拒絕,延伸成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進而影想到自己對自己的評價.3、焦慮矛盾型依附:寶寶過度渴望和父母之間的互動,但是又沒有辦法借由父母的回應而恢復平靜.這些孩子無法進行探索遊戲,在這類的關係中,照顧者給予孩子的回應通常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且相當不一致.因此孩子的情緒維持在相當高亢的狀態,因為他必須要吸引父母的注意,才能讓父母願意與和自己建立關係.這類型的孩子長大後會刻意將自己保持在高度警醒的狀態,孩子必須要很努力才能贏得他人情緒上的溫暖.他們在探索陌生的環境時會較猶豫、不成熟或是過於容易感受到挫折.會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而且多半社交孤立. 依附關係的重要性依附關係對於幼兒社交互動的發展極為重要,建立有安全感的依附關係,能讓孩子更穩定地進入這個世界.除了溫和並且一致地回應寶寶的需求、給予安全感之外,家長們還需要把孩子當作具有心智活動的談話個體,在互動中,對於孩子的興趣或是感受給予描述內心性質的回應.比如說:「你想要那個餅乾,是嗎?」、「你是不是難過了」等.另外,盡可能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而且保持開放予接受的態度,那麼不論是正向或是負向,孩子都更能接受與覺察出自己的情緒.不過這一切都得花上相當多的時間,所以慢慢來,一點一點地和孩子一起感受、討論感受、分享感受,這些都很重要. 建立一些小小的親密時間與默契,在每天特定的某個時間(不論是睡前或是洗澡後),和孩子說說話,注意他語言或是肢體、表情的回應,孩子會更能夠發展出安全的依附關係並且學會敞開地接受自己、接受他人,接受挫敗和分離.協助孩子編織出一個緊密的網,陪著孩子學會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建立互動模式,培養同理心,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情境.如此,孩子將更能夠在關係中敞開地討論情緒、感受到他人提供的安全感與支持,並在這之中慢慢地長大. 延伸閱讀:可怕的兩歲是什麼?身為父母可以怎麼面對?父母適當與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才會擁有尋找快樂的能力.如何挑選幼稚園?透過經驗列出這六大關鍵點...﹝父母心聲﹞到底生幾個好?大家常見被忽略的考量.如何說服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