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映岑天氣越來越熱,加上臺灣的當地氣候屬濕熱氣候型態,對於排汗系統的調節有更大的影響,因此罹患熱衰竭的機率也更高,而且不只是室外烈日曝曬下才有可能熱衰竭,其實待在室內也是有可能的哦!熱衰竭屬於熱傷害的一種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熱傷害其實有分為下圖五種:熱衰竭與熱中暑到底有什麼不同?熱衰竭是指在熱的環境下過久,持續的流汗,且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熱中暑則指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有危及生命的狀況. 為什麼待在室內也可能熱衰竭?造成室內熱衰竭最主要是因為空氣不流動,散熱速度下降,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則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若是產生頭暈不適、全身虛弱無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及體溫升高等等之症狀,就要注意是不是已經發生熱衰竭喔!室內熱衰竭的常見例子在酷熱的天氣下,父母帶小孩出門多以車代步,想說下車買個飲料或排隊買便當不會花太久時間,而將小孩獨留在車上,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因為在車輛停止時,就如同一個密閉的烤箱,車子經過高照的艷陽直射,車內又無通風,沒有對流的空氣造成車內溫度不斷上升,隨時間增加溫度也會升高,目前台灣夏季室外氣溫動輒攝氏35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7度,在如此高溫的豔陽照射下,車內氣溫每十分鐘大約會上升5度左右,經過長時間的照射,車內溫度甚至有可能會高達攝氏60度以上!大人都難以忍受了,更何況是嬰幼兒,千萬不要因大人的疏忽,而將兒童獨留車中導致熱衰竭的情況發生.嬰幼童是熱衰竭的高危險群小朋友的成長階段一般分成新生兒期(1個月內)、嬰兒期(2個月-1歲)、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3-6歲)以及學齡期(6-12歲),隨著年齡越小發生熱傷害的機率越高,寶寶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體溫調節系統的下視丘尚未發育完全,且因為身形較小、新陳代謝快速、體表水分的蒸散速度會讓出汗量較大,又加上3歲以下的寶寶對於「冷」的認知以及本能反應表達都還沒有完全,面對環境溫度的改變沒有自主能力,需要家長幫忙多加留意寶寶的情形.預防熱衰竭的三大絕招以上資料來源: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延伸閱讀:熱中暑比熱衰竭更致命!關鍵症狀是「這個」夏季熱傷害奪命事件頻傳!中暑時,快做這5件事 *本編輯部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媽咪拜(Mamibuy)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請以分享原網址之方式,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socialmamibu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