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翻攝自SETN三立新聞網)小小年紀不懂生離死別,童言童語額外讓人不捨!南投魚池鄉一名李姓主廚,為了回家看兩個孩子,冒雨趕路的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去世.南投縣長前往慰問李妻與一對稚兒時,沒想到3歲兒子問:「爸爸怎麼一直在睡覺」,讓在場所有人相當揪心! 逝世的李姓主廚,年紀輕輕就當上知名農莊的主廚職務,與在飯店任職的妻子育5歲和3歲的兒子,簡單幸福的小家庭令人稱羡.李姓主廚對2個孩子疼愛有加,即使雨天也要趕回家中看孩子,沒想到因地面濕滑、造成這場意外,留下李妻與兩個孩子.(▲圖片翻攝自SETN三立新聞網)南投縣長得知消息後,馬上裁示教育處以最高額慰問金6萬元.而前往李家慰問當天,與李姓主廚感情深厚的3歲幼子,至今還不曉得爸爸離世,面對生離死別,孩子童言童語頻問在場大人:「爸爸怎麼一直在睡覺」、「什麼時候才會醒」,令所有人鼻酸. 對於家中遭逢變故的李家,縣長與教育處長表示會特別關切,對兩個孩子的求學發展也會提供協助,希望藉此減輕家計負擔,並幫助李家度過難關.(▲圖片翻攝自SETN三立新聞網)面臨生死,大人可以引導孩子認識死亡許多父母、大人以為孩子太小,不懂死亡的意義,用「旅行」或「去了很遠的地方」來帶過,但事實上,死亡可以.根據<優活健康網>報導,台北復健科組長、職能治療師陳俊宇建議,死亡教育可依孩子年齡來引導: 嬰幼兒期(0-3歲)對於嬰幼兒期的孩子,對於「死」這個字,並沒有太大的概念.孩子都是從父母的表情態度瞭解「死亡」可能會讓人難過、不開心,所以「死」是一個不具有完整概念的字. 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小建議:父母在教導這階段的孩子,切勿用逃避或是轉移話題的方式教導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不瞭解「父母傷心的情緒」.爸媽可以用孩子瞭解的具體溝通方式教導孩子面對「死」這個字.例如:「狗狗的死,就像你的巴斯光年壞掉一樣,沒辦法修好,所以我們要好好與他道別.」切勿認為孩子不懂,父母就不解釋,這樣只會讓孩子不了解「花生什麼事」.請讓此時期的孩子對於死亡有個初步的概念. 學齡期(4-6歲)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有基本的認知能力,父母切勿用過度幻想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面對「死亡」.例如:「阿公阿嬤去出國深造!很久才會回來.」這類型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阿公阿嬤還存在這世界上,還有一天會回來.這樣看似不想傷害孩子的方式,其實反而會誤導孩子對於死亡有錯誤的認知. 陳俊宇職能治療師小建議:父母在教這階段的孩子,過度的比擬反而會混淆孩子的觀念.學齡期的孩子父母要教導孩子「明辨是非」與「危險」的概念,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避免自己「處於危險的死亡」. 父母也能透過故事繪本像是<我永遠愛你>、<跟爺爺說再見>、<世界上最棒的葬禮>、<小熊貝兒為什麼傷心>等繪本,讓孩子瞭解當生物沒有生命時,要如何面對「失去」的感覺.此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教導孩子「保護」自己,避免處於危險.當面對失去的情緒,應該如何透過表達的方式描述給旁人聽. 小學期(7-12歲)這階段的孩子已經具有思考與面對問題的能力,家長針對孩子提出「死亡」狀況題,請父母使用「賽先生(science)」的角度與孩子討論.讓孩子瞭解出生、長大、老化、死亡等階段是自然界的運行變化. 當父母面臨孩子的「天馬行空」問題,真的答不出來時,請爸媽可以誠實得說「不知道」來回答孩子.切勿也天馬行空的回答不確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要開放與不避諱的與孩子討論,才能讓孩子正向的思考生命的存在價值,珍惜自己的生命及家人的相聚時光. (資料出處: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如果有一天,小孩再也看不到媽媽了休旅車遭高速撞擊媽媽做這件事救了5歲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