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是因為一位媽媽詢問「媽媽群組的對話內容」的真實性,而傳過來的Line群組截圖,各位認為圖中有哪一句話內容不正確嗎?發燒的確是一個令父母很緊張又頭痛的事情.舉這一個對話的例子,並非要批評誰,也不是要勸那位媽媽退群組,是想要藉著這個機會跟大家導正一些錯誤的觀念答案:三句話都有些問題,或者不完全正確的地方.一:「退燒藥是抗生素,要非常小心使用」:當然是錯誤,退燒藥不等於抗生素.但是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誤會,因為退燒藥也算是一種「消炎藥」,而有些醫生或民眾,會把抗生素形容成「消炎藥」,所以有時候會混淆.但是要再說一次:退燒藥不等於抗生素二:「兒科醫師建議用活動力來判斷要不要給退燒藥,而不是用體溫來判斷.」這句話,說對了一半.的確是可以用活動力來幫助判斷,但並非完全不考慮體溫.正確來說,以體溫和活動力、症狀、本身疾病史(有沒有熱痙攣病史、家族史、心臟疾病、本身免疫系統狀況)和發燒可能的原因⋯這幾個因素,綜合來判斷.不是單單以「活動力」來判斷.例如:如果38度以上,但是孩子精神活動力很好,醫生也判斷這是一般的感冒,本身沒有熱痙攣的病史,則的確可以考慮不用吃退燒藥.又反過來說:如果體溫37.1度,但是孩子精神活動力不好、病懨懨的,那麼也要給退燒藥嗎?三:「有些寶寶燒到40度,還能吃能睡,這種就不用給退燒藥」 這段話爭議最多,跟上面的第二點有相關.若是把它簡化一下,變成比較直接的問題:「到底燒到幾度就要吃退燒藥呢?」這沒有一個絕對答案,很多因素,這要看「整體」和「孩子的體質」和「父母對於狀況的了解程度」,有很多不同的狀況、所以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一般來說:父母可以在心裡面設一個停損點/界限.39.5到40度應該是一般父母的心裡極限了,我會建議父母:生病的話,請看醫生,醫生評估過是一般的狀況,可以在家裡休息的話:如果孩子精神佳跑跑跳跳,完全看不出來生病,照樣跟您頂嘴、跟弟弟搶玩具,也沒有身體不適、頭痛、喉嚨痛、情緒跟平常差不多等等,就可以先不要急著退燒.可以先用物理退燒:例如用個毛巾泡溫水,擦拭身體,讓他先散散熱,喝一點水,他會舒服一些.但是請您跟孩子的醫生討論.但是如果已經燒到39.5到40度,一般小朋友都會看起來不舒服,病懨懨、頭痛、情緒不好、翻來翻去、呼吸顯得比較費力,這樣高的溫度,就要考慮要使用退燒藥了.不過,這是以「一般的狀況」而言,總是有例外的如果孩子本身有熱痙攣體質,使用退燒藥就醫需要比較積極若孩子燒到40度,而父母還能夠翹腳喝咖啡淡定看Netflix的話,的確很不簡單.我們兒科醫師大都會認為:發燒並不是一件壞事.而發燒也不見得是一件「非要解決不可」的壞事,它是告訴我們孩子身體出了狀況,免疫系統正在作戰的訊號,不是告訴我們說:「趕快幫我退燒,最好37度以下」才算是「正常」.另外很多父母也會問:「如果小孩子已經睡著,但是半夜摸起來很燙,這樣到底要不要叫他起來吃退燒藥?」幾年前美國兒科醫學會,有發表過關於兒童發燒的指引,其中一項,就是針對晚上已經睡著了,不用再叫他起來,特地吃退燒藥的說明.除非,孩子一直發抖、翻來翻去,甚至醒來說頭痛、或哭鬧,這樣就最好用適量的退燒藥讓他舒服一些.退燒的原則,是讓孩子舒服一些,不要讓他太難受,不是要把溫度數字降到37度以下,才算是「完成任務」.我們要治療孩子的疾病,不是要看漂亮的溫度數字「為什麼吃了退燒藥,效果那麼慢?」退燒藥需1-1.5小時左右才開始作用,並非15-30分鐘.還有一個觀念:並非退到37度以下,才算有作用,很多時候在急性期,吃了退燒藥,可能只有降溫一些些,隔一兩個小時後,又會開始燒上來,反反覆覆.這是感染急性期時常見的狀況最重要的觀察重點,是在「燒退」的時候,孩子的精神活動力如何?如果溫度已經降了之後,精神活動力仍然不佳,這就要特別注意,盡快就醫.「那要怎麼知道狀況有改善呢?」如果燒與燒之間的間隔,有慢慢拉開(4小時►6小時►8小時►12小時),或者燒的最高溫有慢慢下降,這些都是代表病程有在趨緩的跡象.以上是一些一般原則,當然也會有例外的狀況.有疑問的話請洽您孩子的醫師本文由<黑眼圈奶爸>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