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臉書上被推送了一個台灣戲曲中心的廣告,我看到一場木偶劇演出<白賊燈猴天借膽>,感覺很有意思,就果斷買票,準備帶兩個孩子去看.在演出當天,我們比較早到了表演的場地,現場有一個互動環節,只要出示票券,就可以製作一盞燈籠.是很佛心的設計,沒有要求要按讚、加Line或是打卡,在這個年代,真是非常難得. 燈籠的製作本身,是利用宣傳單,沒有浪費額外的資源.只要用膠帶把宣傳單貼在一起,打三個動,把燈泡放進去、綁上一條繩索就完成了,連小孩子都可以在五分鐘之內獨自完成.燈籠製作的安排其實挺好的,因為孩子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多建立跟演出的連結.此外,若孩子對於看表演還沒有那麼多的經驗,那麼用他們孰悉的做勞作方式,也是蠻好的銜接活動. 進入演出會場之後,狀況來了… 老大問我,你不是說要看默劇嗎?我說:「我是說要看木偶劇,不是默劇…」老大回我說:「我以為是看默劇,人會很大,所以沒有戴眼鏡來.」然後又發現,全劇用台語演出,雖然有字幕,但是哥哥沒戴眼鏡看不到字幕,弟弟還看不懂字,所以也會聽不懂. 為了避免等下他們完全看不懂,我還先解釋了一下這個故事.結果,被兩個孩子打槍,他們說,這個故事你念給我們聽過… 我們早就知道了.爸爸心冷,但鼓勵他們可以當作一個不一樣的體驗,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穫. 演出本身,算是蠻有誠意的,每個環節都相當用心,也傳達了很多人與人之間互動正面的觀念.大概就幾個有點老派的笑點,不一定適合孩子,連成年人聽都會覺得有點乾. 因為兩個孩子聽不太懂,其中一個又看不清楚,所以過程中一個是一直問還要多久,另一個是直接作勢要睡覺.爸爸實在有點無奈,但覺得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畢竟我沒有設想周到.暑假將至,各位爸爸媽媽有很多機會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觀賞演出等等的,該掌握哪些原則呢?確認活動是適齡的:如果這場演出是國語發音的,我認為劇情的安排等,都算是適合孩子年齡的.有些活動,雖然標示大家都可以參與,但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收穫,你要評估一下,是否真的是適合自己孩子的.確認你希望孩子有怎麼樣的獲得:對我來說,我就是希望孩子能夠體驗不同的表演藝術樣貌,也算是有達成這個目的.在看完演出後的幾天,弟弟不經意的跟我說,那天的表演其實還不錯,爸爸聽到都快哭了.現在有不少親子活動,過度強調兌換獎賞,結果孩子根本沒有心認真參與,一心只想要趕快完成任務,得到禮物,這是相當可惜的安排.多做事前的心理準備:孩子若開始上幼兒園了,你就可以在參加活動前,跟孩子說我們準備要去做甚麼事情,讓他們有一些心理準備.你也可以事先問孩子幾個問題,請他在參與之後告訴你答案.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讓他們有一些心理準備,對於新的事物不會有太強烈的抗拒心態,另一方面,則是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可以更投入參與.不論如何,記得都可以邀請孩子在活動前、後講講自己的想法,對父母還有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好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