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裡,離婚對小孩的影響都是負面居多,但上班不要看的首腦呱吉(a.k.a台北市議員邱威傑)從不避諱談父母離婚的過往,他自覺算幸運,因為父母離婚並沒有對他造成太多傷害,反而還因「終於分開」而鬆口氣,因為雙親離婚前的爭吵讓他累積許多不滿情緒,還曾經鄙視過不敢反抗家父的母親,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能隨心所欲全都是母親替他擋住了家人、親戚的壓力,父母離異後其實母親對他依舊包容與寵溺,現在回想起來,心情漸漸轉為理解感謝,也慶幸父母各自都找到了另一段幸福. 不過在台灣還是不少夫妻即使婚姻不愉快,仍舊持續隱忍或寧願爭吵也不放手,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孩子! 勸和不勸離,亞洲「為孩子不離婚」的常見原因由於在台灣,婚姻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導致夫妻寧可隱忍,也不願正面解決問題或離婚,口口聲聲為孩子好,究竟都有什麼樣的顧慮? 1.社會壓力:根深柢固的舊觀念認為離婚是一種「失敗」,對女人尤為苛刻,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常被貼上「窮苦弱勢、疏於管教、潛在問題兒童」的標籤,多少仍充斥刻板印象與歧見,街坊鄰里的閒言閒語更是對家長與孩子的另一種傷害. 2.經濟壓力:即使是雙薪家庭,離婚後由單親照料小孩的負擔確實較重,更何況如果是經濟收入較低(或零收入)的一方,生活品質難免會受到影響. 3.小孩心理健康:離婚的家長可能本身情緒就會受到影響,會數落另一半的不是,也擔心小孩會有被遺棄或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感受,缺乏父親或母親關愛的孩子,可能也會有心理發展不健全的疑慮. 不離婚對小孩的影響真的比較小?不離婚不代表婚姻問題就不存在,有些家庭傷害可能遠比父母離婚更讓孩子痛苦:1.無止盡的爭吵冷戰:家庭的氣氛如果總是劍拔弩張,在無形中也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2.家暴的害怕驚擾:動手動腳傷的不只是和氣,也傷身傷心,長期處於驚嚇恐懼中,對孩子身心發展也會有不良影響. 3.夾心餅乾傳聲筒:美其名讓孩子當溝通的橋梁或潤滑劑,但其實就是雙親在躲避問題,不僅讓孩子為難,如果有選邊站的壓力,更會不小心壓垮孩子.有研究(註一)指出,離婚對小孩的負面影響可能還沒有在「扭曲、不健康的家庭」中來得大!也有越來越多反思,不離婚是真為孩子好,還是拿孩子當擋箭牌? 我的家庭真可愛...假圓滿壓力更大!從呱吉談得知父母離婚時的釋然,進一步思考,大人真的有考慮過小孩要的是什麼嗎?也許食衣住行育樂這些現實生活的考量很重要,也許外在的眼光與偏見都是原因,不過孩子要的可能不只是單純的溫飽供給,而是整個家庭的溫暖,也有不少雙親離婚、分居後衝突降低,孩子反而跟父母都保持良好互動的案例. 離不離婚只是一種家庭形式,婚姻與家庭的品質才是影響孩子重點!選擇離婚,可以怎麼保障孩子?決定要面對並解決婚姻問題有很多方式,其中一項是選擇離婚,為了把離婚對小孩的影響降至最低,建議「以孩子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1.盡量不要更動孩子的生活:不論是學校、住所或是生活習慣,盡量維持原樣,讓孩子保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2.與孩子溝通,增加心理建設:透過溝通減少未知的不確定感,也能跟孩子討論、建立起最合適的相處模式,有助於更快適應新的家庭變動. 3.適當安撫:可以明確的告訴孩子,離婚是雙親共同決定,不是孩子的錯,父母雖然分開,但永遠會一直愛他. 4.不要情緒勒索:也許談離婚條件會引發一些紛爭,但大人之間的問題盡量不要加諸在小孩身上,也不要逼迫小孩做痛苦的選擇.外在條件(法律上)的保障1.監護權:夫妻協議離婚約定監護權(親權)時盡量「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如果真的必須透過法官判決,也會是以小孩的利益為主要考量. 2.探視權:為了要讓小孩跟爸媽都有交往互動的機會,沒有監護權的那方也能定期探視小孩,只要雙方約定好就可以. 3.扶養費:即使離婚,小孩的經濟生活也不能受到太大影響,父母都有扶養孩子的義務,因此雙方可以協調固定金額扶養孩子,如果透過裁判,法官也會根據雙方條件與「該縣市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評估該付的扶養費金額. 4.單親補助:如果單親父母真的經濟上有困難,也可以向政府提出不同項目的單親補助申請,幫助自己與孩子度過難關. 其實孩子要的只是父母的愛上述的約定都是制式化的條件,其實讓小孩能快樂成長的關鍵,還是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努力付出.比起屈就在不快樂的假面家庭,離婚後父母與孩子的正向相處也不失為另一條更寬廣的出路.註一:參考巷仔口社會學文章: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 本文由<85010-全台最多人使用的婚姻法律>授權,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