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媽咪,你曾經被家中長輩或是親朋好友告誡過,「不要寶寶一哭就抱」、「讓他哭一下,等等累了就不哭了」、「你一直抱,他之後會很黏,他會離不開你」嗎? 許多媽咪明明很想抱自己的寶寶,卻總是被一些身邊的人限制,甚至自己也會害怕萬一寶寶之後太黏,會不會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而失去自我? 這篇文章在談依附關係,先把結論告訴你:現代的研究顯示,只要你在嬰兒出生前三個月,建立好依附關係,滿足寶寶的需求,在一歲之後,孩子比較不愛哭鬧,也比較「不黏」、能安穩的放開媽媽去探索世界. 安全依附這個詞彙不斷在心理學的相關書籍中被提及,書店心理學專區架上滿滿的愛情關係、親子關係、青少年發展、犯罪心理、職場心理的暢銷書,每一本都會有一個章節在探討安全感,可見「安全感」對一個人的人生有多大的影響. 一個安全依附的孩子,一歲時,在媽媽短暫離開身邊的時候,不會崩潰大哭.在媽媽回來的時候,能夠很快的接受安撫.三歲時,你送他到幼兒園,他不會大哭大鬧不想離開媽媽,而會開心的上學交朋友,回家之後會跟你分享今天發生的趣事.當他開始談戀愛,他不會一副沒有對方就活不下去的死樣子,而會懂得愛自己. 心理學家瑪莉安斯沃斯設計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證實了不同型態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寶寶的行為以及情緒.依附關係大致分為三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安全依附的小孩在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他人的需求、尋求他人幫助上都較出色.非安全依附(後兩種)的人在情緒表達、社交上都會有較負面的影響.如果想知道這個實驗的細節,之後會再寫一篇文章說明. 重點是,安全依附要怎麼形成?從幼兒期到學齡期到青春期,孩子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有可能影響到他的依附關係.首先最早遇到的,當然就是「媽媽」.所以幼兒期非常的重要,安全依附形成的關鍵就在於保持敏感度:留意嬰兒的訊號、回應孩子的需求正向的態度:用正向的情緒及語言回應孩子最大化孩子的正向情緒:當孩子想互動時,積極的回應.他感到好奇時,多給予他感官的刺激.最小化孩子的負面情緒:哭鬧時給予安撫,並轉移注意力. 以產後三個月來看的話,其實要能達成以上這些條件的方法其實就是「母嬰同室」 在月子中心一個月的期間,就佔掉了這個重要時期的三分之一,在這段期間,如果你沒搞懂寶寶發出的訊號,那你回家之後的兩個月就真的會顧的很辛苦了. 在母嬰同室的期間,不能只是把寶寶放著看他睡覺,而是要花時間好好的觀察寶寶,是熟睡?淺睡?清醒?對環境感興趣?寶寶哭了,是餓了嗎?還是尿布濕了?還是他覺得太吵想睡睡不著?還是他覺得太安靜了有點不安?累了嗎?刺激過度?需要休息嗎? 當寶寶發出訊號的時候,爸媽可以試著把你觀察到的反應敘述出來,例如「我們寶貝是不是很熱呀?媽咪幫你把被子拿掉喔!」或是「是不是媽咪說話太大聲吵到你了,好唷,媽咪說話小聲點喔!」 爸媽們不要覺得這樣對嬰兒說話看起來很傻,透過這樣的說話方式,能夠漸漸形成你對寶寶的共感及同理,對爸媽來說是很好的練習,時間久了,寶寶就會知道,原來我的需求爸爸媽媽都會知道,而且會幫我解決. 另外,回應的方法也是相當重要的,寶寶對於大人的表情、情緒都相當敏感,早在寶寶說話以前,就已經可以辨識你的語調了,所以在回應的時候不能太緊張或是憤怒,盡量使用正向且平穩的語調去回應寶寶.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媽媽在寶寶大聲哭鬧的時候,脾氣上來,口氣也變的憤怒「哭什麼哭!不是都吃飽了嗎!?」或是「安靜!快被你吵死了!」.其實這種時候,媽咪說這些話的目的已經不是在安撫小孩了,而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然這是很可以理解的,所以當情緒來時,不妨先退開一步,深呼吸一下,再去面對寶寶的啼哭. 一個安全依附的形成和照護的品質絕對相關,所以當親朋好友又來說三道四的時候,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可以告訴他「我在和寶寶建立依附關係,不懂?那去看EMMA的部落格吧!」(開玩笑的) --------------------------------------------- 我是一位資歷多年的產後護理師,負責衛教產後媽咪的哺乳、泌乳、產後修復、育兒教養最近開始寫一些我所觀察到產後媽咪的故事作為隨筆,希望能帶給其他媽咪們一些同感及安慰這是我的粉絲專頁,歡迎追蹤: https://www.facebook.com/EMMASLACTATION/這是我的部落格,歡迎追蹤:https://itsack1314.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