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示意圖)號稱「安全、無毒、乾淨低汙染」的塑膠地墊,竟被揭露部分地墊的塑化劑含量超標百倍!還是大受歡迎的大品牌!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指出,目前仍在市面上發售的兩款型號塑膠地墊,皆驗出塑化劑含量超標,讓民眾驚呼:我家也有用! 根據<UDN>報導,林淑芬今與看守台灣協會舉行「第一名的育嬰地板,塑化劑超標上百倍!幼兒安全誰來顧?」記者會上表示,她接獲陳情,指LG舒適毯疑似含有超量塑化劑,隨即在8月中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對該品項進行檢驗. 標檢局從網路購買LGHAUSYS品牌舒適毯、型號PAL7440及PAL082共兩件,經檢測發現PAL7440的BBP含量為0.71%、DEHP含量為39.04%,塑化劑總含量超過限制397倍;而PAL082的BBP含量為0.52%、DEHP含量為32.16%,超過塑化劑總含量限制326倍.(▲圖片翻攝自UDN)此兩款型號的塑膠地墊,仍在市面上發售由於該商品單價不高,是一般家庭常見的地墊選擇,不少家庭都有此地墊.檢舉人表示,曾向國內代理商詢問是否含塑化劑,業者第一時間表示不含塑化劑,結果經檢驗該商品不僅含有塑化劑,還添加受到管制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讓立委呼籲標檢局應全面針對塑膠地墊、運動墊進行市購調查.市面上販售的塑膠地墊產品,常添加塑化劑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說明,國內市售塑膠地墊產品主要材質為PVC,而PVC在製成如塑膠地墊等軟質產品時,勢必得添加塑化劑,且比例高達60-70%者(常見比例為30-40%).幼兒若長時間在PVC塑膠地墊上爬來爬去,手碰取地墊後、又吸允手指頭,就有可能將塑化劑吃進去.若室內經太陽照射、室內溫度偏高,塑化劑也有可能揮發,進而影響室內空氣品質與健康.(▲圖片為示意圖)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衛生署指出,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對環境塑化劑曾做過許多調查的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進一步說明,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1.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2.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3.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衛生署指出,上述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雖然上述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5少5多」減塑撇步,讓家人遠離塑化劑陰霾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1.少塑膠:(1)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2)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3)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4)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5)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2.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3.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4.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5.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6.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7.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8.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9.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10.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資料來源:UDN、衛服部延伸閱讀:小四女童長期用寶特瓶喝水,塑化劑過量導致性早熟、異位性皮膚炎還在用塑膠袋裝熱食?7歲男童塑化劑超量三倍,生殖器只有1公分!外食族注意!長期用塑膠袋裝熱食,當心引發婦癌、性早熟嚇!2歲童來初經塑化劑惹禍瓶裝水放高溫車內會溶出塑化劑?實測解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