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食力>編輯部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如今的高科技社會,農業文化在這之間逐步流失,在如今少子高齡化的社會趨勢下,農村越來越凋零,要怎麼引導年輕一代從都市回到家鄉呢?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扎根的「食農教育」,就是答案.台灣好基金會攜手14所小學,啟動為期7年的神農計畫「台灣好基金會」從2015年開始啟動「神農計畫」,和14個小學攜手合作,透過探究與實作,讓小朋友對食農教育更有興趣,並體驗到自己與農業間有更深刻的連結.神農計畫走過了2000多個日子,2020年10月27日,台灣好基金會於台北市信義誠品舉辦神農計畫的7年成果展,參與計畫的14所小學校長、農民們,與大家分享過去7年,神農計畫的緣起及實踐過程,並希望透過這樣機會把成果分享給大眾,讓食農教育的精神可以延續.2020年10月27日,台灣好基金會於台北市信義誠品舉辦「神農計畫」的7年成果展.(圖片來源: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從苗栗、屏東兩縣市著手,聯發科等大企業也加入苗栗與屏東是神農計畫目前的2個發展據點,苗栗是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的故鄉,「在啟動計劃之前,我們已經在苗栗的3所學校試驗2年了.」柯文昌說;試驗有了具體的成果,食農教育對孩子有了正向反饋,2015年進一步邀請更多學校和企業一起參與.2015年,包括科技大廠聯發科、信邦電子等大企業也參與了神農計畫,一起回饋家鄉,以發揚農業文化為核心出發點,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讓田園成為教室,發展全方位食農教學應用「神農計畫」是什麼?也就是聚焦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理念,結合友善栽種校田,讓田園成為教室,建構有系統的全方位學習、發展出具特色的教學應用.「孩子就是最有力的影響者.」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當孩子認同了、家長就會認同;家長認同了、社會也就認同了.」計畫的目標之所以選擇小學,就是希望可以透過神農教育影響新一代對於農業文化的認識.透過學校端的持續努力以及在地農友的投入與支持,漸漸讓家長看見食農教育帶給孩子的不單單是「種菜」而已.本來只是接送孩子的家長,看到校田會忍不住開口關心:「老師啊,那個草太高要灑藥啦!這是在種菜還是在種草啊?」「老師啊,要不要我來幫你們撒肥料?」傳承食物和飲食文化,未來也要回饋家鄉校田讓孩子與老師親近大自然,感受作物成長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神奇,體會老祖宗的智慧.「做食農教育,小朋友是最重要種子.」苗栗在地、集結學校臨近農夫形成的學習團隊「貓裡小學團」發起人陳淑慧說,神農計畫不僅要傳承食物和飲食文化,要連結在地也要連結到世界.神農計畫期許參與計畫的所有孩子,都能像自己所種植作物一樣結成碩美的果實,未來還要回到家鄉,用自己的力量回饋這片土地.審稿編輯:林玉婷延伸閱讀:▶食育的影響小至人格、大至國家!日本前首相小泉:沒吃完就不能下飯桌!▶食農教育不應只坐在教室中學!苗栗青農合作社推出系列體驗活動▶乘「鐵牛力阿卡」迺農村!親子食農教育也能這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