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確診案例出現,各項防疫措施,應重新檢視-疫情是團體戰,每個人都是防線提醒,在防範病毒肺炎疫情時期,尤其今天已確認台灣253天以來本土確診案例出現,勤於洗手和戴口罩,可大幅降低流感疫情.病毒要感染人類必須要「受體」,而冠狀病毒與SARS的接受體就是「黏膜」,而口腔、鼻子、眼睛剛好就有大量的黏膜細胞,當病毒以某種方式接觸到這些黏膜細胞感染就開始了,「黏膜感染、空氣傳播」這也是為什麼冠狀病毒那麼容易傳染的原因.👉所以在乎的是你洗手了嗎?!⚠️對於「防疫自我保護措施」👉👉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盡量不要去人潮擁擠地+口罩😷)建議仍應持續.病毒恐已進入社區成為破口,疫情是團體戰,每個人都是防線.這樣的特殊時期,強化每個人的公共責任意識,你或許不習慣戴口罩,但當你要進入公共場合,戴不戴口罩已不是個人自由的問題,而是涉及公共安全的問題.歷史教訓別「太早放鬆」的下場從西班牙流感的歷史告訴我們,起源於美國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類歷史上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5億人感染, 2千5百萬到4千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較起來較為致命,感染率也達到了5%.許多城市儘管成功控制了第一波疫情爆發,後人的研究發現,及早的社交疏離措施有效降低死亡率.然而,有好幾座城市,在守住第一波疫情後,過早解除社交疏離,遭受了第二波疫情的無情衝擊.多半因為太早鬆綁社會疏離措施,爆發了比第一波更嚴重的疫情......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這次疫情告訴我們,配備家庭防疫裝備是很有必要的.疫情過後消毒液、洗手液、消毒紙巾、口罩可能會成為居家必備的用品,甚至會有貯備的習慣.疫情過後,很多人意識到,規律作息、營養膳食平衡及加強運動,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應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自覺行為.當下一個秋冬季節來臨時,相信將有更多的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出入人密集場所時都會戴上口罩.在公共場所應保持距離在防疫情期間,保持相互之間的安全距離,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當在咳嗽,打噴嚏或流鼻涕的人身邊時,保持這種習慣更是重要,也是一種尊重、一種分寸、一種友好,在秋冬季,當感冒和流感病毒大量傳播時,尤其如此..盤點家居防疫漏洞注重家居清潔,切勿忽視細節.戴口罩防止病毒經空氣及飛沫傳播,卻常忽略物件亦可傳播病毒.外出回家後應即時替換衣物,入屋前先脱鞋,平時則要注意家中空氣流通,打開您的窗增加通風,避免病毒在室內積聚.使用空氣淨化器可以是減少空氣中有害顆粒的有效方法.保持地板和地毯清潔使用漂白水拖地及洗廁所.從生活型態中確保自己有良好的免疫力人體的免疫系統負責消滅有害微生物和癌細胞.要正常運作,需要食物所提供的原料,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脂肪和蛋白質.若飲食中有充足的營養,再加上維生素C、D的營養補充,會加強先天免疫消滅病菌的能力讓白血球跑得更快,快速把病毒消滅,維生素C主要來源是彩色的蔬果,而維生素D主要來源是曬太陽及野生鮭魚及好的保健品.藥學碩士趙藥師表示,正值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之際,維生素D可能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來得重要.回顧了維生素D在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中的作用,有關流感和COVID-19流行病學的知識,大量證據顯示,通過多種機制,維生素D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補充維生素D可能是降低風險的有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