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是許多認真負責的父母的心聲.父母往往願意耗費金錢和時間,無論是擠進好學區、新式學校或是找到名師教學,都是為了讓孩子超前部署,在各方面擁有良好的發展.能夠讓小朋友提早接觸多元事物並且試著接受挑戰,對兒童的成長是真的很有益處!但是也想問爸媽們,你們都是如何挑選教學資源、環境以及師資的呢?什麼樣的教育方針和方法對小朋友才是合適的呢?而你想像中的良好教育又是什麼樣子?也許有許多父母遇過一樣的問題,從爸媽群組看大家搶著進什麼學校、買什麼教材,或是看到擁有高學歷的名師開的課程,就躍躍欲試,並期望小孩子的未來能有不一樣的成就.而這篇文章想要簡單介紹大家一些重要的指標,來判斷什麼樣的教育才真正適合你的孩子以及你們的家庭. 一、要跑的輕鬆又持久,一定要符合「孩子的發展階段」 關於挑選教學資源,第一個關鍵就是知道「當下」的孩子,能夠接受什麼方式的教學、課程內容以及份量,因此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就是一位好老師的必要技能.但家長又不是發展學專家,我們該如何判斷呢?其實關於學習的發展階段,都有一些固定的流程.例如在嬰幼兒的教育中,必須非常留意小朋友「腦部認知」的發展,因為這時期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譬如說:為什麼專家不鼓勵對幼兒進行打罵教育?因為大部分孩子在三歲之前,腦袋的運作方式都是以「自我中心」的角度出發,還沒有辦法推演和預測他人的情緒.因此,小小孩子不是「不願意」守規矩,而是「無法理解」什麼是規矩,及禮貌的互動關係.在幼兒期,腦部發展都是父母急不得的,等到小孩腦部成熟了,自然就能理解了.這時候大人訓練小孩表現出的「禮貌與乖巧」,時常只是因為小朋友因為害怕和制約,而不是透過腦袋理解所做出的表現.這些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在親密關係和社交互動的發展,甚至會逐漸發展出說謊或是過度服從的防衛機制.再舉一個例子,孩子繼續成長會從用「感官」和「肢體」學習事物,之後才會發展出「邏輯推理」的能力,而且要注意,前期的小朋友所擁有的是「用具體事物思考邏輯」的能力!「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能作抽象思考啦!家長們曾經有對複雜的公式和符號而搞到從此害怕數學的經驗嗎?沒錯!那些乍看之下意義不明又歪七扭八的符號,就是一種「抽象」思考和表達的方式.在小朋友年紀還小(約在6~10歲之間),要做抽象思考是非常困難的,往往需要用具體的例子或是物體來代替抽象符號,透過生活經驗的連結,來進行邏輯推理.例如,小朋友能夠順利的在生活中買東西,那麼老師可以用買賣的概念來教「加減法」的課程,而不是直接要小朋友看式子並且解出生硬的題目.符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從「具體、簡單」再進行到「抽象、複雜」等等的教學方法,可以用在各種科目和技能學習之中.一位好老師如果能像是設計師一樣,認真幫助小朋友爬上每一層高度適合的階梯,小朋友才會在課堂中產生共鳴,願意踏學習的下一步.但發展學確實是一門學問,家長要如何判斷教學環境是否夠格呢?家長除了可以吸收相關知識之外,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傾聽他們對於上課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上課好理解嗎?跟生活相不相關?有沒有挫折或是逃避等等的反應發生呢?」在心急於為什麼孩子不爭氣好好學習之前,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是不是課程設計和呈現方法根本不適合小朋友的發展階段呢?」否則超前部署可能只是提前種下陰影,導致孩子未來想逃避學習這件事.-同場加映:上學之WHYS2EP9:幼兒發展&教育(待更新) 二、而你期待孩子跑到哪裡呢?來思考一下「教育的意義」吧 這是我常常問朋友,也是我的Podcast「上學之WHY」開播後第一個討論的內容.:「你覺得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你又期待孩子變成怎麼樣的大人?」先請大家想想看以下的人物:(1)愛因斯坦-物理學巨擘(2)史蒂夫賈伯斯-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3)南丁格爾-醫療奉獻者(4)李安-成功電影導演以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並且用不同的方式締造成功.但你認為哪一位,才算是擁有「好的」並且「有意義」的人生呢?這裡想要簡單的跟大家談論幾個概念,教育的意義可以從四種不同的角度出發:(1)發揚學術/文明(2)符合社會角色(3)解決社會問題(4)個人實踐.當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的方法也會截然不同.大家可以看到愛因斯坦正符合(1)「發揚學術/文明」(又稱,學科中心主義),成為了一位物理學領域的專家.而在培養專家的教育裡,往往需要一層一層的打好基本功,並且有毅力地專注在艱澀的理論之中.教學方法常常就像從加法一路上到微積分那樣,著重理論,但未必有機會知道工作和市場上,是怎麼用這些理論的;而史蒂夫賈伯斯是世界上成功的企業家,是(2)「符合社會角色」(又稱,社會效益主義)的典範,他們往往專精在某個領域上,但需要培養的是市場實用的技能,不用從最基礎開始學,也不必透析很深的理論.認識職場,並且實踐「做中學」常常是最好的教學模式;南丁格爾則是(3)「解決社會問題」的代表(又稱,社會重構主義),許多都是知名的大善人.解決社會問題(例如全球暖化或是貧富差距)需要整合各種不同的知識,並擁有強大的Problem-solving(問題導向)思考能力.「整合式教學」的學習會比傳統教育「分科教學」更適合培養這類型的人最後我挑選了李安當作(4)「個人實踐」(又稱,學生中心主義),完成夢想並且名利雙收的模範.現在已經有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快樂,做他們想做的就好」,那你最應該考慮這種教育.這樣的教育需要幫助孩子自我探索和關注階段性發展,並有好的引導者協尋學習資源.「整合式教學」也非常適用這類型的教育裡.以上這麼長一段解釋只是想跟家長們說,當人生的目標不同,教育的選擇也不盡相同.建立教育目標也並非這麼制式化,你內心可能混合了(1)(2)或是(2)(4)的目標,而且台灣的孩子仍有正規的義務教育要走,大多仍是使用傳統式的教學法(學科中心主義).但希望大家在提早或額外為孩子找學習資源時,能夠在內心思考:「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然後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若是你希望孩子能更專注在應用和實戰經驗,那傳統要孩子精進算數,或是提前上學校進度的課程真的重要嗎?拿那些時間帶小朋友去做職涯體驗或是探索興趣的課程會不會更能啟發他們的未來呢?-同場加映:上學之WHYS1EP2:四種角度思考教育的意義 三、「能夠跑到終點」才是最重要的事,請不要剝奪孩子生活的能力最後想問問大家,對孩子最最重要的事物到底是什麼呢?其實父母心中的答案還是那句「平安健康」對吧! 但其實平常的課表裡都沒有幫助孩子培養「平安健康」的技能呢!許多我們搶破頭的教學資源也未必有對吧!可是「這件事情需要學嗎?」,也許是你內心會有的疑問對吧!大家可以回想看看,日常真正煩惱自己的問題大多是什麼呢?是錢或是知識技能不足嗎?還是大多圍繞在「人際」、「溝通」或「時間和自主管理」?又或是某些時期的創傷和陰影,還用了大把的時間去療傷它們呢? 在美國,已經有非常多學校專注於培養孩子的「情緒教育」,從小陪伴孩子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況.而「21世紀最重要的四C能力」之中,創新能力(creativity)、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團隊合作(Collaboration)以及獨立思考(CriticalThinking),被視為適應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指標.咦?這些能力都跟傳統的課表不一樣!跟職缺上的條列的技能也不同啊!但真正到了現實職場或日常生活中,能夠顧好自己、與他人合作,並且有充沛的想法的人,往往比起擁有高學歷更能成功,並兼顧家庭和完美人生對吧!相反的,在現代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競爭的環境,有許多孩子或是年輕人在校園甚至入社會之後,時常遇到各種挫折,卻不知道該如何解決看似是最基本的「生活問題」.也許是情緒控管不佳、不善溝通表達、社交遇到障礙,導致職場不順,家庭不睦.問題小可能是在職場無法發揮長才,問題大則可能孤單、憂鬱,最後甚至走上絕路.已經有許多社會新聞讓我們看見年輕學生(許多還擁有高學歷)的生活困境,也許是時候讓大人們開始思考,我們過去的「教育」是不是一直忘記要培育,最根本「生而為人」的能力?「但是我該去哪裡找教材教小孩這些東西?」,是的,台灣的市面上或學校裡不一定有這些課程,但「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情境,都可以是培養「感受情緒」、「與他人溝通」、「獨立思考」的大好機會.而家長的角色,就是留意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裡,是被「鼓勵」練習這些能力,還是被「抑制」它們的發展呢?「孩子被允許自己規劃和找答案,或是發揮創意了嗎?有沒有安全的環境和出口,讓孩子抒發和處理心理的問題?課堂中是不是禁止同學間的合作和經營各種活動呢?」 這些絕對都是家長可以注意和調整,並且在額外的教育資源中,讓孩子發揮這些能力的喔!-同場加映:上學之WHYS2EP2-校園輔導工作介紹,S2EP6-情緒教育(待更新) 好的!今天提出了三個大方向,提供家長們選擇合適課程的小觀念!未來大家未來挑選學習資源的時候,都可以從「是否符合兒童發展」、「是否符合教育理念」以及「不壓抑基本生活能力」去出發,孩子才能跑得輕鬆又持久的到達理想的終點線喔! 如果想要了解孩子「如何學習」、「如何發展」等內容,還有許多的細節可以討論,未來鳥仔都會一一介紹喔!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觀點!請給我鼓勵、留言或是分享出去!預祝大家新年快樂!我的控肉也滿6個月啦!好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