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癌症已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超過38年,包括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率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癌症治療已朝向精準醫療的方向邁進,至於癌症檢測也發展出了液態切片. 新店耕莘醫院血液腫瘤科林育麟醫師解釋,「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都可能產生癌症,當癌細胞凋亡之後,癌細胞崩解使得腫瘤DNA釋放至血液循環裡,稱為「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tumorDNA,ctDNA)」.所謂的液態切片,就是透過抽血來收集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再用先進的技術分析病患體內的癌症基因.目前抽血是最成熟的技術,不過病人的各種體液,包括胸水、腹水、尿液等,也都可以進行液態切片.」 要診斷癌症,傳統做法是利用手術或細針來取得組織切片,如果是肺部腫瘤,就用一根針穿過胸壁進入肺臟,夾些組織出來化驗;如果是肝臟腫瘤,就用一根針穿進肝臟,夾出腫瘤組織.這種方式能夠取得腫瘤組織,但也伴隨一些風險,用針穿進肺臟,有導致氣胸的風險,用針穿進肝臟,就有導致出血的風險,而讓患者卻步,不敢接受組織切片. 林育麟醫師指出,用針取得癌症組織,還會面臨另一個困境,就是無法克服「腫瘤異質性」的問題.病人體內的惡性腫瘤可能是由多種不同基因突變的癌細胞所組成,用針取出部分的癌細胞,像是隨機取樣,可能無法得到全部的癌症基因,而影響檢測結果. 液態切片能收集到各種不同基因突變的癌細胞所釋放到血液裡的DNA,可以克服腫瘤異質性的問題,得到較完整的檢測結果. 「因為只要透過抽血便能進行檢測,疼痛較少、風險較低、便利性較高,患者也較不會恐懼.」林育麟醫師說,「運用於癌症的長期監控,偵測腫瘤的復發、遠端轉移,能克服腫瘤異質性帶來的偏差,且液態切片是檢測當下病人體內癌症基因突變的狀況,較為及時.」 液態切片監控癌症復發 林育麟醫師說明,液態切片的臨床應用可分為早期跟晚期.早期指的是第一到第三期的病患,治療方式是以手術為主.術後追蹤的過程中,醫師和病患最擔心的就是癌症復發. 透過規則抽血檢測液態切片,能偵測血液中的腫瘤突變基因比例的變化.開完刀時,血液中的基因突變比例會大幅下降,若後續發現突變基因比例上升,代表腫瘤有復發的跡象. 「根據研究,利用精密檢測技術,可以比電腦斷層,平均提早188天偵測到癌症復發的跡象.」林育麟醫師說,「因此,目前建議追蹤液態切片的頻率,大概是每3個月到6個月做1次.」 液態切片監控治療成效,幫助尋找藥物 林育麟醫師說,「癌症第四期的病人無法使用手術解決,大多需要全身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這些治療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抗藥性.這時使用液態切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監控治療效果.如果基因突變的比例上升,我們就可以知道藥物漸漸失去效用.」 通常在接受第一線的治療後,腫瘤縮小、基因突變的比例也會跟著降低.治療一段時間後,癌細胞產生抗藥性,由液態切片測得的基因突變比例會漸漸上升,這時便需要更換成第二線治療藥物. 林育麟醫師回憶,曾經有位四十多歲的直腸癌患者,診斷時已是第四期.剛開始做液態切片時,發現8個癌症基因突變,且基因突變比率超過50%.在接受標準的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後,基因突變的數目就降到3個,基因突變比率降到0.68%,顯然治療有發揮成效. 經過一段時間,液態切片發現基因突變的數目增加到6個,基因突變比率爬升到16%,代表腫瘤產生抗藥性,於是便幫病人換藥.更換藥物後,液態切片發現基因突變的數目減少到4個,基因突變比率降到5.9%.液態切片能幫助醫師評估治療成效,以及更換藥物的時機. 除了監控治療效果,液態切片還有另一種目的,就是幫助尋找藥物,因為液態切片能偵測獨特的基因突變,假使有藥廠發展出相對應的治療藥物,就有機會幫病人延長生命. 筆記重點 林育麟醫師分析,針對第一期至第三期的癌症病人,液態切片可以長期監控癌症是否復發;針對第四期的癌症病人,液態切片能夠監控治療成效、評估換藥的時機,另外也能幫助尋找新藥.在未來的癌症治療上,液態切片勢必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