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純一條微博讓人心疼.談及自己患上抑郁,她說了一個細節.小時候,父母經常告訴她:“你要懂事,要聽話,要讓著別人,不要自我”.而她,的確活出了懂事的樣子.她怕傷到別人,怕給人添麻煩.太多顧慮,讓原本很正常的事情,到她這都沒勇氣表達.上學時,馬思純經常被人欺負也不敢吱聲,如果有人拿球砸她,她也一定不敢回頭,而是嚇得呆站一會後趕緊走開,因為她怕跟別人再次發生沖突.甚至,她會怕麻煩司機,不敢在高速上說想上廁所.一次次不敢維護正常的需求,讓她越來越痛苦,最終患上抑郁.從小努力“懂事”的代價,真的好大.“因為懂事,沒有自我需求”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孩子為讓父母高興,能“懂事”到什麽程度?在一檔親子綜藝裏,一名叫秋睿的男孩很懂事.秋睿家開了餐館,每天放學寫完作業,就開始幫父母端菜、掃地、擦桌子,按說孩子正是愛玩的年齡,可他從不外出玩耍,總待在餐館幫忙,要不就跟父母到外面買菜.說到最大的願望,秋睿只希望媽媽不要太忙碌,要照顧好自己.他總是表現得很開心,直到作為嘉賓的蘭海看穿秋睿:“秋睿,在你的笑容裏面,我看到你其實有很多需要,卻不願意跟爸媽說出來……”被蘭海說中內心,秋睿傷心地哭了起來.而在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小蓮生為成全媽媽的幸福,甘願成為媽媽男友尚武的“玩具”.尚武玩CS讓蓮生當活靶子,蓮生為了配合他,寧願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摔在地上.他把蓮生封在紙箱裏玩遊戲,媽媽找到女兒,撕開密封的紙箱,見蓮生已悶得滿頭是汗,可她並沒有表現出難過,裝作開心:“被媽媽找到了……真好玩.”尚武弄傷了蓮生一只眼睛,緒之見到後非常震驚,懷疑蓮生被虐待.可她為維護養父和媽媽,竟謊稱是自己玩耍時不小心傷到的.蓮生病得神誌不清了,仍然安慰媽媽說:“媽媽,我沒關系了……”在小蓮生心裏,只要媽媽幸福、快樂就好,而自己早已沒了需求.孩子最在意的人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感到不開心、壓力大時,他就會用自己的方式讓他們高興起來:讓自己變得更聽話、或做力所能及的事幫忙分擔壓力,等等.然而,孩子犧牲自我需求讓父母高興,但無論付出多少,都無法讓他們永遠保持開心.而如果父母又欣然接受孩子的“懂事”,並表示贊賞,孩子就會更加努力討好父母,長大之後轉而討好他人.“壓抑需求的孩子有多痛?”以懂事為行事標準,主動壓抑就成為習慣,它帶給孩子的是痛苦和傷害.作家蔣方舟,小時候媽媽對她要求嚴格,她變得很懂事,喜歡壓抑自己來討好媽媽.媽媽每天給她早餐錢,她都存起來不花,只為了存到足夠多時,交到媽媽手中,聽到她那句:“你真乖.”不吃早餐,肚子又很餓,蔣方舟每天都撿同學掉在地上的零食吃,或把橡皮擦放嘴裏吮.直到上五年級,有次吃了同學丟的棗核,覺得有些惡心,從那時起才停止撿食物吃的習慣.蔣方舟的成長經歷,讓她很自卑,活得非常委屈.而韓劇<蜂鳥>中,金銀姬的成長也很壓抑.哥哥成績好、姐姐的叛逆,占據了父母的大部分註意力,而她卻成了家中小透明.父母從不為金銀姬操心,她也從小學會了照顧自己,而霸道的哥哥經常下狠手打她,父母也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有次竟被打到耳膜撕裂.粗暴的哥哥,父母的冷漠,金銀姬早已學會了主動壓抑自己,不再提要求.金銀姬生病需要手術,她沒要求父母陪伴,就連手術同意書也是拿回家給媽媽簽好又帶來.手術當天,她戰戰兢兢地躺到手術臺上,獨自面對恐懼和痛苦.而所有的壓抑,在她內心卻累積成了傷害.金銀姬恨哥哥,經常背地咒罵他,幻想用自殺來報復哥哥和父母,希望看到哥哥下跪認錯,看到父母為她流淚哭泣.她難過到無法承受時,會在家中竭斯底裏地狂呼亂叫,甚至情願住在醫院,也不願在家.懂事的孩子,習慣壓住內心需求.然而,壓抑並不能讓它們消失,卻會在潛意識發酵並變成毒素,孩子會很痛苦,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事.而孩子需求長期不被滿足,內心就充滿匱乏感,面對誘惑時他就沈不住氣,會因一顆糖而丟棄更寶貴的東西.他內心是空虛的,因渴望得到滿足,就會只關註眼下而缺乏遠見,甚至產生自私自利的想法,最終限制孩子一生的發展.很多時候,大人要求的懂事,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劑毒藥.教育是釋放天性,而非束縛成長孫瑞雪說:“如果我們懂得愛孩子,就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真正的愛,是釋放孩子天性,讓他成為自己,而這需要父母放下自我期待,給予孩子自由,幫助他表達需求.1.放下自我期待,以鼓勵代替苛責孩子的懂事,往往是父母要求孩子順從大人期待造成的.而如果達不到期待,父母就批評、責怪,孩子才會放棄意願,不斷調整自己順從父母,變得小心翼翼,甚至迷失了自我.馬伊琍曾因過分苛責女兒,深感自責.她從不打罵女兒,卻很嚴厲.女兒愛瑪一歲多時,把一碗飯扣到頭上玩,她很生氣,要求女兒撿起所有飯粒.她的嚴厲也看到了效果,孩子在外人眼中懂事乖巧.可實際上,孩子非常膽小,只要自己聲音稍微大了一點,她就會立即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馬伊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她發現是自己太過苛責,孩子才會想討媽媽的喜歡,不敢表達喜好,活得小心翼翼.馬伊琍開始改變自己,不再按自我期待要求孩子,她開始支持孩子的想法,就算犯錯,也不會過於責備,而是給予鼓勵,幫助改正.父母放下自我期待,學習滿足孩子內在的需求,他才能學會關註自己,不被懂事困住.2.幫助孩子說出需求,學會拒絕孩子的懂事,往往表現在不說需求.孩子不願說出需求,首先是缺乏安全感,父母對孩子傳遞成人的壓力或負面情緒,以及責備,都會破壞他安全感.建立孩子安全感,父母需要告訴孩子,不必承擔父母的責任和情緒,大人的事大人有能力負責.平時多跟孩子擁抱,花時間和他溝通,父母多聆聽和提問,讓孩子多表達,告訴他怎樣想,就怎樣說出來,不必擔心父母的看法.當孩子說出了需求,及時給予鼓勵,在允許的範圍內盡力滿足他.其次,讓孩子學會拒絕.不管在家或在外,他不願意的事,可以拒絕,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並讓孩子知道,他有生氣的權利.多關註孩子,給予情感的滿足,給予安全感和接納,他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3.給孩子恰當的自由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是心理成長的過程,只有給予恰當的自由,孩子成長才更完善.之前看張梓琳分享育兒,很有感觸.張梓琳盡量做到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充足的關愛,不會過多管教孩子,也沒要求他一定要成為怎樣的人.在孩子小時候,如果說不想吃飯,就可以停下來不吃,她從不強迫.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孩子才幾歲,他懂什麽啊,不會餓到他嗎?”可是,慢慢地,孩子就自己學會了如何平衡需要和欲望,滿足和克制.她會自己吃飯,也會表達意見:“我吃飽了”;“我要多吃點,不然下午會餓”.在她的育兒經裏沒有懂事的字眼,而是讓孩子天性得到發展,她支持孩子嘗試喜歡的事物,選擇喜歡的生活方式.深以為然,自由的孩子,才有發展自我的空間,而懂事反而束縛了孩子成長的腳步.就如張梓琳所說的那樣:教育是釋放孩子天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找到生命的原動力,並推動一生的成長.但如果要求孩子懂事,不給他表達真實想法的自由,甚至沒有犯錯的權利,孩子有的只是憋屈,更談不上身心同步發展.作家馮驥才所說:“風,可以吹起一張大白紙,卻吹不走一只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教育不是做好模子,把孩子塞在裏面成型,而是釋放天性,讓他做真實的自己.強迫順從,是限制成長,釋放天性,才能釋放生命的力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