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演員孫儷發的一條微博,覺得好氣又好笑.孫儷批評了一下犯錯的兒子等等,結果等等整整齊齊地送給孫儷幾個大字:“去醫院看看頭腦”.孫儷被兒子毫不留情地懟了.可見,對於孫儷的批評,等等不服氣得很.隔著屏幕似乎都看到了孫儷在無奈地搖頭.相信每一位父母,對於這樣的場景都不陌生.孩子犯了錯,說也說了,吼也吼了,一頓批評教育過後似乎只感(氣)動(壞)了自己,再看孩子仍然一副“死不悔改”的模樣.孩子犯錯,確實是一件令很多父母頭痛的事.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對於孩子來說,犯錯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父母在孩子犯錯後的第一反應,直接影響著孩子對於錯誤的認識.孩子犯錯,最怕父母失控上周,帶孩子們去野餐.曬著暖洋洋的太陽,一家人坐在草坪上邊吃邊聊,倍感舒適.突然,從不遠處傳來的一聲呵斥,打破了這份愜意.“告訴沒告訴過你不要碰,你看看擠了這一身,真夠煩人的!”我們一家都不自覺地順著聲音望過去,只見一個媽媽一邊吼著,一邊用手指戳點著孩子的頭.被訓斥的小男孩早已嚇得不敢出聲,只顧低著頭摳手指.“楞著幹什麽,還不趕緊拿紙擦擦你那個臟衣服.”那位媽媽的訓斥並沒有因為男孩的沈默而停止,聲音中反而更多了一絲厭惡與責備.看著小男孩紅著眼眶,機械性地用紙巾擦拭著身上的番茄醬,我忽然覺得特別心疼.這一幕似曾相識,我想起自己也因為孩子的一點小錯誤而暴跳如雷過.我看著旁邊對小男孩兒投去同情目光的女兒,想要伸手去抱抱她,也許她也曾那樣無助過吧.很多家長在孩子犯了錯後,總是會急沖沖地先對孩子吼:“說了多少次……有沒有教過你……怎麽不長記性”這樣做其實是在跟孩子劃清界限,拒絕與孩子共同承擔後果.而面對這樣的父母,孩子不僅要承擔犯錯後的愧疚感,還要面對被父母敵對的恐懼感.父母本應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者,可竟在孩子犯錯這種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毫不留情地把他們推到與我們對立的一面.孩子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情緒失控的父母,對於犯錯後的孩子無異於洪水猛獸.而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看到孩子的脆弱和掙紮.不會面對錯誤,是孩子人生的悲劇心理學作家黃啟團曾在書中寫過:“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同時,也限制了他的發展.”對於孩子犯錯反映過激的父母,表面上看是為了培養孩子更完美的品格,實際上則為該子帶來了難以填補的性格缺陷.最近讀柴靜的<看見>,又看到了藥家鑫事件,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個名字.雖已時隔多年,我依然為兩個生命倍感惋惜.知道藥家鑫的那一年,他是某音樂學院的一名大學生.一天晚上,開車回家的藥家鑫在路上撞倒了一名騎電動車的路人.藥家鑫下車查看時,發現路人正在痛苦地呻吟.然而,因為過於害怕,藥家鑫沒有選擇報警或叫救護車,竟從包內取出一把尖刀,了結了一個鮮活的生命!本來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交通事故,藥家鑫卻將它演變成了兩個人的人生慘劇.而這一切,似乎從藥家鑫的童年就埋下了伏筆.小時候藥家鑫學琴,彈錯就會被尺子打手;和小朋友玩兒,只要打架了,不管誰對誰錯,他回來肯定挨罵;有段時間沈迷上網,他被父親關在居民樓的地下室裏,除了上課,不能外出.父母的嚴令禁止,使得藥家鑫的潛意識裏總覺得自己不能做錯事,做錯事的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藥家鑫出事後,他的父親曾在微博上寫:“藥家鑫的事情上,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平時管教孩子過於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後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禍.”父親的這一番話,是懊悔也是警示.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犯錯,造成人生差別的關鍵在於如何面對錯誤.積極面對、吸取經驗,它就是照亮余生的陽光;引以為恥、遮掩逃避,它就是籠罩人生的烏雲.父母規避了孩子犯錯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學習處理錯誤的寶貴機會.而孩子因為不能面對錯誤,往往會付出更巨大的代價.孩子犯錯,父母應該怎麽說樊登老師在<讀懂孩子的心>一書中說:“我們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個譴責的機會.”孩子犯錯後,如果父母能夠習慣先問問孩子下面五句話,相信孩子一生都會受益:第一句:“發生了什麽?”孩子做錯事,家長會習慣性將自己看到的現狀當成真相,而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想法.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從他的角度描述事情的經過.不至於冤枉了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為自己辯解,也有利於孩子認錯.第二句:“你感覺怎麽樣?”孩子犯錯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責罵或者懲罰孩子,孩子內心所遭受的打擊會更大.我們不妨蹲下來抱抱孩子,讓孩子將當下的感受說出來.唯有將內心的委屈不滿說出來,接下來孩子才能平靜地聽取家長的意見與教誨.第三句:“你想怎麽做,有什麽辦法?”事情已經發生,不妨聽聽孩子的處理辦法.無論那些想法有多可笑或者多荒唐,都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家長不要著急說教和批評.第四句:“你希望我做什麽.”對於孩子的決定,家長的鼓勵,是對孩子的信任,更是給予孩子信心.同時,父母也要進行適當幫助和引導,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站在身後支持他的.第五句:“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麽做.”讓孩子審視自己的做法是否有誤,相當於重新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唯有如此,孩子才會在犯錯後,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說過這樣一段話:“學校和家庭這兩個地方,可以讓孩子不停地試錯,然後不停地去改正,最後把一個孩子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然後進入社會.”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與不停反思的過程.錯誤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孩子犯錯後最在意的就是父母的情緒.所以,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只有咆哮與責備.只有父母能夠正確面對,合理引導,孩子才不會害怕犯錯.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我們也是在犯錯中不斷的學習.所以對於孩子,父母更要有一顆“容錯心”.那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勇氣,讓他們能夠不斷嘗試新鮮事物,擁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