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需要彈性和開放的心胸孩子是情緒的動物,因為人在幼年是右腦為主,怪不得每次都要情緒大爆發.父母會開始針對孩子的行為,拼命貼標籤和找出意義,這就是左腦為主,寧願為孩子的行為找到理由,也不願意跟模糊共處.我們太習慣掌控周圍的世界,難以接受隨機和自發性,但孩子幼年的行為就是很隨機,隨心所欲. 我們只會依照有限的理解,建立一套關於孩子的說法(通常不太會想到孩子的優點),因為不理解的就是不理解.這種過度期待會出問題的,畢竟孩子是難以捉摸的動物,無論爸媽的生活有多麼忙碌和挑戰,都不能因為焦慮孩子未來的發展,迫使孩子讓你安心和確定. 當我們處於極端的左腦模式,確實會忍不住想控制、追求完美、掌握未知、批評別人和尋求安心,卻不懂得變通和隨機應變,不禁忘記了每個人都會犯錯,以及人是模糊的.一些教養書無意間灌輸大家用左腦跟孩子互動,就算有滿腔好建議,我親身試驗過後,難免會執著於「做了什麼」,或者在意有沒有進步,不自覺破壞了親子連結.舉例來說,太在意寶寶的生活起居,養成特定行為,卻可能無視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孩子當下的感受,以及什麼環境條件會妨礙孩子達標.這些教養技巧大多基於心理學理論,一旦抽離它原本的背景脈絡,便失去意義. 現在有成千上萬個教養理論(我沒有誇張),每個理論的解釋力都可圈可點,但是大家沒發現、沒思考背後的原理,而是讀到什麼就開始做.從今天以後,別再問「該怎麼做」,而是問「有什麼感受」,你才會就事論事,真正去管控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更貼近自我. 我坦誠我生第一個孩子時,我太心急了(也太執著),一心一意只想把孩子哄睡,趕快回去工作,否則我的工作能力只有生產前的一半,我從晚上6點開始就無視孩子的感受.我讀了關於生活起居的教養書,總覺得時間到了,孩子就該乖乖上床睡覺.我哄他睡覺總是快狠準,以免小孩子該睡還不睡,這似乎影響到我跟兒子的連結. 我很會催他去睡覺,後來他長大了,對時間有一點執著,如果要在期限內完成什麼事,或者在預定的時間抵達某處,便難以放鬆.這些日子以來,風水輪流轉,換他催我了,他想快點把事情做完.我們明明可以準時抵達,他還是覺得我太鬆散了,希望我做好時間管理.果然啊,個人造業個人擔! 如何以深思平衡的方式建立紀律如果你跟孩子保持真正溫暖的連結,你會更容易接納孩子難免會犯錯,這一生可能會跌很多跤,經歷很多難關.當你把注意力放在長期,你根本不需要靠什麼獎勵或罰站,來控制小孩子的行為,雖然偶爾還是會善用這些道具.我的建議是除非有必要再使用,而且用在小小孩身上,最好要深思熟慮,但如果會讓孩子羞愧,或者孩子已經夠痛苦了,你還繼續孤立他,又或者可能破壞親子關係,那就不要再使用了. 你不妨從下列三個面向,試圖跟孩子解釋你訂的規矩,而不是你一直搬出規矩,孩子一直想辦法逃避,導致你越來越灰心. 1、為什麼要有這些規矩呢?一旦你破壞規矩,別人有什麼感受呢?這是在探討規矩形成的原因.如果我們不守規矩,別人會有什麼感受呢?對集體的福祉有什麼影響呢?大家很容易忽略「背後的原因」,只顧著嚇唬小孩子,或者威脅小孩子不乖會怎樣.這種親子對話欠缺同理心和理性推論,如果孩子年紀還小,可能會出於恐懼而乖乖就範.等到孩子大一點,就必須讓他們明白這些規矩存在的原因,以及不守規矩的後果. 舉例來說,如果準時到學校是你們親子關係緊張的根源,先別急著大小聲、循循善誘、控制或批評,反之去詢問孩子,為什麼準時到校很重要.如果孩子遲到,對其他人有什麼影響?如果有人遲到,老師和其他同學會有什麼感受?試著跟孩子解釋一下,讓別人枯等,或者打斷大家準時開始的活動,其實是不太體貼的舉動.如果每個人都姍姍來遲,不依照指定時間到校,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你孩子看其他同學姍姍來遲,心裡有什麼感受呢?人生本來就沒有秩序可言,不可能事事仰賴別人,或者要求共同經驗一帆風順!不妨趁機提醒孩子,很多規矩是為了體貼別人,讓大家互利共存. 2、不守規矩對全家人有什麼影響?對你們的關係有什麼影響?跟小孩說清楚,你每次逼他做不想做的事情,你內心有什麼感受,這會在你們之間製造多少壓力和緊張.你不妨問問看孩子,每次你碎碎念,要求他做這個做那個,他內心有什麼感受.你可以坦白告訴他,當你為了他好,要求他去做某些事,如果他可以表達尊重,你的感覺會好很多,但是別忘了,你的要求必須合情合理,而非過度控制,我們對於孩子的行為要保留彈性(例如別讓孩子覺得,每次都是在順應你的需求或期待). 3、討論不守規矩的後果.我們再來探討遲到的例子.你不妨問一問孩子,如果他延遲到校,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他會有什麼感受.跟孩子說清楚講明白,遲到是他自己做的選擇,如果他選擇遲到,就必須接受遲到的後果.本文出自雪莉‧喬漢<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大樹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