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書剛出版時,我曾經受邀到全德國的台灣婦女會去做幼兒教育的經驗分享,那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我實際與我的讀者做近距離的交流,那次的分享會很成功,不只帶去的數十本書全數售罄,面對面互動也讓我收穫不少,特別是一些外派的台灣父母,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育兒之路時常走得格外顛頗,耳聞的全人德式教育和眼前所見的幼兒園有著不少落差,不禁納悶到底是自身的理解不夠還是對德國教育的期待崩壞?近來我一位在漢堡的台灣好友順利懷孕生產成功,她在成為媽媽的角色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運動辣妹,衝浪玩重機打網球樣樣來,生產後卻不由得的焦慮感纏身,覺得人生突然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他人熱心的意見和經驗傳授,多到她難以消化.我必須說,很大一部分親師之間的誤會,都來自於對於外來資訊一知半解的錯誤解讀,持續觀察與學習是擷取育兒養分的不二法門,不管對幼教師或家長而言,都是一樣的道理.幼教師在跟父母溝通時,是基於數年來的經驗累積,給的是全覽式的教育視野,而多聽聽親戚友人所提供的自家孩子實例分享其實無害,但最好能當作零星個案來予以理解.採樣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新手媽媽的親戚友人剛好又分外熱心,猛塞闊論獨門獨派的育兒法,媽媽不求甚解的照單全收,最後可能換來更大的挫敗感.在德的台灣家長對於德國幼兒園的一些常見抱怨如下:()德國幼兒園都在玩?自由玩樂時間的佔幼兒園的最大比重這點無誤,但讓孩子玩,不代表孩子就沒有學習上的斬獲,德國幼教師因為缺乏授課訓練,所以很少會有課堂式的學習,但他們在與孩子溝通和生活自律的養成上,個個都經驗十足,自身的情緒控管也十分成熟,我真的從來沒在幼兒園看見任何幼教師大聲吼小孩,孩子鬧脾氣時,他們花很多心力跟孩子對談.簡言之,是兩地的重點教學不同,而不是老師沒在教.(二)德國幼兒園的「柏林適應模式」不是老師和新生一對一?為什麼適應期還有其他孩子在場?柏林適應模式主要強調新生入園時,會有一位專責的老師帶領適應幼兒園作息,為期四到六個星期不等,但是在第二個禮拜開始,老師會視情況開始進行家長和新生的分隔練習,也就是陪同入園的家長必須離開園所,讓負責的老師有機會進一步與新生培養信賴感,但是考慮到全程一對一的情境,對部分剛入園的孩子可能會增強其不安全感,這時幼兒園會安排兩三個性情溫和友善的舊生在場陪玩來降低警戒心,其他老師就負責帶班上多數的孩子外出.(三)為什麼孩子們幼兒園下課都喊餓?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德國幼兒園不強迫進食,喝水用餐,孩子可以自由決定.一歲多的孩子老師也只在入園初期適度餵食,沒多久就讓他們自拿湯匙叉子自行進食了.孩子不吃飯,就只能等到點心時間.就我的長期觀察,這種不以強硬手段逼孩子吃掉不喜歡的食物,孩子對於不同食物的接受度會慢慢變高.(四)嚴格執行準時接送:這點可能會讓部分台灣家長無法接受,九點前必須送孩子入園,若遲到,必須在園所內的等候區直到早餐時間結束才能入園,除非必須帶孩子去健檢門診,可以延至十點半入園,但家長必須至少一天前告知校方.幼兒園也緊守閉門時間,時間一到,德國幼教師會開始請孩子整理書包穿戴好,家長一到就直接送出校門口,完全不囉唆.坦白說,不少幼兒園都採用此法來處理少數慣性遲到的家長,心裡暗自欽佩,但要做到這種鐵腕程度我心臟還不夠強大.德國老師們對此不以為然的回我說「幼兒園的開門時間,我們若晚了十分鐘,趕著上班的家長肯定會氣得跳腳,我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安排,下了班有另個身份角色.除非事出有因,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忍受家長的慣性遲到.」從來都沒有彩色泡泡,德國幼兒園,不夢幻,很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