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食力提供)撰文=李依文隨著全球人口迅速增漲,肉類產品的市場需求正以一個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目前的畜牧業已經無法滿足快速增加的市場需求,這對於肉類產業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挑戰.由於2019年年底所爆發的新冠肺炎,以及眾多的動物疾病,如非洲豬瘟與禽流感等,對於畜牧業帶來的衝擊也不容小看,為了緩解因這類流行性疾病,所帶來的肉類產品供需不平衡,植物基仿真肉(PBMA)的需求也就大量增加.傳統的畜牧業需要通過繁育、屠宰、儲存和運輸等一系列繁雜的過程,而植物肉的好處是可透過加工製造來控制生產量,這類產品的誕生能夠有效地減輕畜牧業目前面臨的沈重負擔,但這類的產品也有自己的問題需要克服.這樣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加工產品,實際目前在市場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在於葷食消費者對於植物基的氣味接受度不高,尤其是植物肉的主要原料來自於豆類,而豆腥味可能會成為植物肉在開拓市場上時的絆腳石.揮之不去的豆腥味,來自於20種揮發性化合物植物肉主要使用分離出來的植物性蛋白質作為原料,通過擠壓、3D打印等技術先製作出仿造肉的質地,再額外加入模仿真肉風味以及顏色的調味料與著色劑等.目前由大豆以及豌豆中分離出的蛋白質,是作為植物肉最主要的原料,其中又以大豆蛋白的使用最為廣泛,但由於大豆蛋白與生俱來帶有豆腥味與草味,影響了消費者選購植物肉的動力.這類大豆原生的豆腥味,主要是來自於大豆本身的揮發性物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衍生物(PUFA),這些化合物通過氧化降解之後會生成氫過氧化合物,爾後再進一步降解為醇、醛、酮、酸、胺和其他具有不同氣味閾值的揮發性化合物,零零總總目前所知的種類大約有20種,而也就是這些化合物,成為植物肉要成功拓展市場必須要克服的困難點.難聞的豆腥味怎麼治?加工技術有解即使想要去除掉大豆蛋白所帶來的豆腥味,植物肉最主要的終極目標還是需要保存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目前市場上最常使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利用氣味掩蓋的方式,以還原糖以及氨基酸等調味料,直接將原有的豆腥味覆蓋過去.於2021年6月即將發表的國際期刊<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中,科學家開發出來的三種去腥味的方法分別是:酶去除法、有機溶劑化學法以及微波加熱物理性去除法.去味又要能保留大豆營養成為加工挑戰雖然說方法看似有很多,但其實每一種方法都各有優缺點,研究發現酶去除法相對安全且有效,但去除的過程效率較低,有機溶劑化學方法在食品安全的劑量考量上,很有可能會不太好掌握,進而造成安全威脅,最後是物理性去除法,相較於前面兩者,清除腥味的效果相對來說效率以及效果都相當不錯,但唯一的問題是微波的過程中,長期高溫可能會影響大豆蛋白本身的功能特性.綜合以上研究結果來說,綜合酶去除法與非熱加工技術,才能有效地完全去除植物肉的豆腥味.防止大豆蛋白變性,並保持其營養價值與功能特性的同時,有效的控制風味化合物的形成,對於植物肉在市場上能否穩定發展有著絕對的關係,若是能夠有效地克服這一點,將可能在肉類市場上邁出穩定的一大步.審稿編輯:林玉婷延伸閱讀▶食蔬當道!想搶佔植物基商機,你該記得的四大心法▶愛爾蘭最新調查:市售25%植物肉的蛋白質含量不足,不能稱為「蛋白質來源」▶全球「彈性素食主義」人口已達42%!年輕人吃素竟與社群媒體有關?參考資料▶Insightsintoformation,detectionandremovalofthebeanyflavorinsoybeanpro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