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上總是一路顛簸走得磕磕絆絆的—亞斯兒」 歧視,通常是大人先開始的,孩子只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跟著照做. 「我管他是什麼自閉症或是亞斯,那都是父母沒教好的理由,在班上就是得聽我的!」一位來上課的的媽媽告訴我,他孩子的老師這樣告訴她! 每個亞斯特質的孩子也和我們一樣,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所需要的引導也不同,只有爸媽和師長們能夠了解,但了解了,也未必每位師長或是家族成員都能理解. 於是讓亞斯兒和爸媽終日活在抱歉與不安裡,其實爸媽不是沒有教好、沒有照顧好孩子.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從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學習做父母,而且比我們更加倍地努力,只是我們沒看見那背後的辛苦. 雖然亞斯柏格的特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慢慢改善,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卻是一路顛簸走得磕磕絆絆的.亞斯兒除了需要資源,更需要被接納和理解.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特質,儘管那些特別不一樣.但是,懂得欣賞不一樣,就是最獨一無二的亮點了,可惜人們總是會因為恐懼而自動分裂成好和不好,正常和不正常,視與自己不同的,就自然地歸納為異類. 接下來我要說的故事是真實發生在你我生活中的「歧視」.某個假日,一個亜斯特質的男孩被媽媽牽在身邊,準備要離開公園,這位媽媽彎著身帶著不安和自責,向旁邊的人,點頭致歉準備要離開. 而離開的原因是:「因為公園裡的其它家長認為,男孩一直耍賴不願意遵守遊戲規則」. 男孩媽媽對我說著她的無奈和處境,我記得她說:她只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和一般媽媽沒有什麼不同,她只是想帶孩子認識更多朋友,一起玩,就是這麼簡單而已.她都看著自己的孩子,只是他需要時間理解變來變去的遊戲規則,不是故意耍賴. 但是每個人都指指點點地說:「妳兒子好像怪怪的?他怎麼都不看人?他很固執都不願意配合規則?他是不是有那個......啊?妳有帶他看醫師做早療嗎?還是少帶來公共場合會比較好?妳要不要先把他帶走,不然其它小朋友都不能好好地玩.」 媽媽說:「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早療也沒有缺席過,我真的只是想要讓孩子能夠好好地和朋友玩而已,我的孩子不是壞人也不會傷人......」媽媽說著說著又紅了眼眶,淚水也止不住地拼命掉. 這樣的情境,並不是只有這位媽媽和男孩遭遇過,事實上,很多家庭也曾遭受過這樣的精神與言語暴力.那些被關心包裝過的數落和歧視,總是讓亞斯兒的爸媽背負著一個「教育失敗和寵溺」的罪名. 長期被歧視,身體會記憶類似相同的經驗,而呈現有點麻痺,習慣了,好像不會太在意的表現.但是當壓力累積到一定的界線時,也還是會有承受不住,和崩潰的時候.看著媽媽我感受到她的傷,真的很難過! 雖然亞斯柏格症已不再診斷上使用,可是亞斯孩子的特質依然存在啊!不能因此輕視或是被歧視,不論是誰都有被尊重的權利,他們也是! 其實,男孩不是不遵守遊戲規則,而是對於隨機更改的遊戲規則,需要多一點時間練習適應. 小朋友們可以突然因不同限制、環境而隨機更改規則,但是,這對男孩而言是非常巨大的改變,男孩會認為已經說好的規則為什麼又變了?在沒有事前溝通討論又隨意更改的狀況下,男孩自然無法接受. 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不願意試著先去理解時,就會用慣性直覺的思考模式,來判定男孩不乖也很難相處,有更多時候甚至會要求男孩退出或是要男孩自我反省. 亞斯柏格特質的孩子其實很單純也很可愛,他們不會拐彎抹角,不會那些繁瑣的人情世故,只想好好地做好,會做的事. 不過也因為少了點彈性讓看事情的觀點和感受很直接、很執著.這樣特質的孩子並不會對同一件事情執著,所以需要花點時間去理解他們的心. 單純無害的孩子,為何一進到了團體就會有很多磨擦的狀況產生呢? 原因在於,每個孩子都太在意所謂的對錯,也堅持著不肯退讓,如果又遇到了無法理解孩子的老師和父母,就也會以直覺性的一般常理去判斷對錯、處理糾紛.而被放大檢視的人,常常是有著亞斯伯格特質的孩子. 因為他們的行為總是「很奇怪,很固執」,講也講不聽,只好用阻斷的方式讓他別破壞了秩序. 可是,越是禁止越是規範亞斯特質的孩子,就會讓孩子越難承受,這樣的不良溝通無法帶給孩子任何實質上的幫助,只是加強了他的敏感和情緒,而當他正表達符合常理的不安情緒時,又會被誤解成無理取鬧或是有情緒障礙. 不同特質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不斷承受著外在的壓力,似乎永遠活在「抱歉與不安」裡動彈不得;父母不是沒有教好、沒有照顧好孩子,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從有了孩子之後才開始學習做父母的,而且比我們更加倍地努力,只是我們沒看見那背後的辛苦. 我們常常還未做進一步理解,就以孩子的某個行為判定父母沒教好,是不是太過輕率也太不負責任了呢? 當我們身為教養者與老師,在孩子面前做這樣批判有亞斯特質孩子的時候,不也就等同於,正在教導孩子「歧視」嗎?歧視不會讓狀況改善只會讓關係更惡化. 想想我們隨意說出口的一句話、隨意做的一個動作對孩子來說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會造成他人永久性的傷害.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可以擁有思考與精神上的自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意批評他人的人生. 人總是想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人事物,所以當一切不如預期就產生了莫名的恐懼,也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分裂和歧視. 你和我一樣也都有著不一樣的特質與個性,不是嗎?如果我們願意放下那副有色眼鏡,就會越來越欣賞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哪怕只是我們的一個關懷眼神或是一句鼓勵的話,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最大的力量! 背上的刺,是她/他與生俱來的特質之一,孩子也正在學習如何讓自己越來越好,如果在練習的過程中,因為不小心而擦撞到你,讓你感受不好還請你多多包涵. 懂得欣賞她/他那便會是一種美,不願意理解她/他,即便離你再遠,你仍然會覺得痛. 微在此想給有亞斯伯格特質孩子的爸媽一些鼓勵: 您們真的很用心,您們辛苦了,謝謝您們!千萬別灰心,孩子可以更有彈性,但是需要努力一段很長的時間.最重要的練習,都在日常生活裡,請慢慢地以不強迫,且在合理的界線裡持續練習. 繪本、影片、音樂、遊戲或具體化的圖與物品融入生活都可以,只要孩子開始對你投放的媒介感興趣.孩子就不需要用硬邦邦的「對錯」去管教. 爸媽可以多練習讓孩子和你的互動連結出更多的交集,做最重要的情感聯繫.孩子的情緒也需要有出口,請允許他表達不安別過度苛責. 教養,本來就是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自古至今都還未有正確的育兒說明書,所以,爸媽們,千萬別自責自己沒教好或是沒生好,因為你的在意、你的關愛還有你的願意,就已經是孩子最大的幸福,而你的陪伴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每個人的看法觀點一定不會相同,對於他人不負責任的教養意見,謝謝指教即可. 孩子的特質不同,練習和需要的協助也會不同,千萬不要在心裡認定「反正他就是這樣了......」的想法,去排除孩子所有的可能性哦. 學習與孩子相處,讓孩子感受「關係融合」的正向情感與經驗.請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孩子會在每一次的練習裡累積越來越好的能力喔! 微的最新著作:微慢式教養 微與孩子們的專屬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和孩子一起寫我們的故事頻道:微與孩子們的日常 PhotobyMarcosPauloPr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