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寶媽Claire手足之間的關係,通常是許多家長的煩惱之一,我們總會希望他們可以互相幫忙、互相關愛、互相照顧,但現實總是沒有想像中的完美,事實上是互搶玩具、搶不贏就互打對方,甚至為了一件大人看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吵大鬧,逼得父母親必須跳出來圓場.有時候總是會想,「到底夠了沒?!」「怎麼又吵架了?!」「這次又怎麼啦?!」,為什麼手足之間就不能和平相處,為什麼哥哥姊姊就不能讓一下,好好照顧弟妹呢?我們試著丟掉過往的傳統觀念,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也必須接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事實上,照顧弟妹也並不完全是他們的責任,照顧別人也是需要學習的哦!圖/「照顧他人」是需要學習的哦! 一、丟掉您的刻板印象首先,我們試著丟掉"哥哥就是要照顧弟弟"、"姊姊就是要照顧妹妹"、"身為兄長就必須禮讓"…等等舊有的觀念.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自己不凡的氣質,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細心,喜歡觀察周遭事物,會適時給予家人關懷.但有些孩子則是大剌剌,有時候人家已經很難過、很生氣了,他還完全狀況外.然而,不同個性,有著不同的優缺點,所以家長不用急於改變孩子個性,或是拿孩子做比較"你看,別人都會照顧弟弟妹妹,你跟人家學一學好不好".相反地,我們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個性,觀察手足之間喜歡做甚麼樣的互動,或是經常為了甚麼樣的事情吵架,再來協助孩子調整他們之間相處模式.舉個實際例子:我兒子Eason和女兒Fairy(7Y和5Y),因為跟老三Melissa(1.7Y)年紀差比較多,老大老二經常玩在一起,有時候嫌小小妹會搗亂而排斥跟她玩,叫媽媽把她抱走. 其實,當手足發生爭執或問題的時候,正好是藉機教育與修復關係的好時機,所以我沒有責罵他們排斥妹妹,而是教他們如何與妹妹相處.明確告訴孩子,這個年紀的嬰兒本來就會搗亂,因為她根本不知道這樣會影響你們的遊戲,所以你們可以跟她說:「這樣不行哦!」,然後拿一個玩具給她坐在旁邊,只要讓她覺得也有參與到遊戲就好了,這樣可以嗎?!當然,小北鼻不可能一次提醒就乖乖,所以必須請哥哥姊姊有耐心、好好地說,家長再適度的介入與調整,通常孩子會願意接受這樣的處理方式.這需要一點時間培養,但這樣互相提醒的方式,確實能減少手足之間爭執的機會,也可以讓他們練習自己排解糾紛.圖/讓手足在玩樂中,練習自行排解糾紛,找到和平的相處模式二、在分享中延續情感手足之情是用錢也買不到的珍貴緣分,分享可以是實質的物品,也可以是內心的交流.幼兒時期最喜歡分享的就是糖果、餅乾、貼紙、玩具之類的小東西,到了小學會喜歡分享自己的文具、新買的東西…等等,當孩子越來越大之後,會發現他們的心事變多了,或許實質的東西願意分享,但與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卻減少了!其實內在交流是可以從小開始培養的,我們會發現,小孩很喜歡跑到爸媽或老師的身邊,分享自己覺得很有趣、很開心、很在意的事情,而當我們總是敷衍而過,漸漸地小孩熱情退卻,慢慢地也就不喜歡分享.所以,如果我們能重視孩子的情感表達,認真專注的聽他分享,手足在一旁也會學習爸媽的反應,無形中也增加了手足的情感,讓他們也喜歡和彼此分享喜悅.圖/孩子們總會有聊不完的話題 三、具體告知甚麼是「照顧」對於大人來說"照顧"是一件淺顯易懂的事情,但有時候孩子不見得懂得什麼是「照顧」哦!所以我們可以具體的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叫做照顧.比如: "幫忙拿牛奶給妹妹喝""牽著妹妹走路""妹妹不懂得地方,可以耐心教導""妹妹搗亂的時候,可以柔性勸導""妹妹大聲尖叫的時候,提醒她小聲一點""哥哥找不到橡皮擦的時候,幫忙一起找""哥哥跌倒受傷,幫忙拿藥給哥哥擦" 其實,不只是哥哥姊姊要學習照顧弟妹,弟妹也可以反過來關心哥哥姊姊,手足之情是互相的,時間久了您會發現,孩子們會漸漸養成互相關懷、照料的氣氛,不管誰發生甚麼事,都會湊過來關心一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日常生活中,許多小舉動和言語都能建立手足之間的情誼,透過家長們耐心引導,相信會激發他們想照顧彼此的本能哦! 圖/妹妹也會幫忙照顧哭哭的姊姊,手足之情是互相關心的 四、不吝嗇給予讚美及感謝當手足之間做出照顧、關懷的舉動,我們都要適當的給予具體的讚美,不做敷衍反應!具體把孩子做了甚麼值得鼓勵的事告訴他,他這樣的行為改變了甚麼,都可以讓孩子們知道,漸漸的孩子會更加了解甚麼是照顧,如何照顧. 最重要的,也別忘了感謝孩子的幫忙!手足互相照顧,父母既可省時又可省力,無形中也在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所以,由衷的向孩子表達謝意,會增加他們的成就感,手足之間也更願意互相照顧,整個家庭的氣氛顯得更加融洽,所以別忘了,如果孩子有做到"照顧"的表現,請爸爸媽媽不要吝嗇給予鼓勵喲! 祝福天下的家庭氣氛和樂,我們一起努力吧! 圖/謝謝姐姐幫忙餵妹妹,媽媽終於可以好好吃飯了 //更多三寶媽Claire的教養生活//Facebook:<三寶媽Claire育兒札記>Instagram:<Claire&39;s暖心教養札記>痞客邦:<三寶媽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