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的選擇與體態、疾病等環環相扣,若有健康均衡的飲食型態,自然就能預防疾病的發生.(張偉明攝)採訪=林玉婷、李若威撰文=李若威一個人的健康與營養,能從許多面向來探討.從吃進去前的食物認識、選擇、攝取量,進而影響到攝取後的身體健康狀態,飲食攝取不佳則會造成過胖、過瘦等營養不良情況.我們在祝福他人時常會說:「祝你健康,長命百歲」,倘若身體健康、無疾病產生,自然就能夠能活得長久.根據2021<食力>食育力城市大調查發現,不論大眾、家長或營養師,「營養飲食知識推廣」都被票選為最重要的食育推廣項目.而在客觀指標評比時,「健康與營養」構面共由10項指標組成,評比出的分項冠軍為花蓮縣.雖然飲食多是個人選擇,但若各縣市政府能對民眾的飲食選擇和健康狀態有更積極的介入,或許就有機會帶動整體健康營養表現的提升.平均壽命逐年提升營養教育仍不足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又稱0歲平均餘命)從2009年的79.01歲到2019提升至80.86歲,平均壽命雖延長,但不代表國人的「健康餘命」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國健署)公布的2019年台灣國人10大死因中就有高達8項與肥胖有關,如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且根據國健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分別在在1993年~1996年、2013年~2016年兩次調查期間發現,台灣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已從19.8%上升至26.7%,顯現台灣孩童的營養教育不足.食物選擇很重要!過胖、過瘦都是營養不良你知道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一天該攝取多少、又該從哪些食物中獲得嗎?根據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至少需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但根據國健署公布的2018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中,僅有不到15%的成年人口每日蔬果攝取量有達標準.且其中屏東縣的「成人每日攝取三蔬二果的人口百分比」為全台最高,達18.5%,澎湖縣則為最低,僅有12.2%.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選擇不正確、飲食不均衡等都會造成營養不良.然而,不單單只是過瘦、過輕,肥胖、過重也屬於營養不良的一種.根據國健署公布的2018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中,台灣18歲以上人口平均有24.6%過重,其中雲林縣更高達29.8%,也就是說大約每3個人就會有一個人過重.18歲以上人口過瘦的則約為5%.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金惠民提到,不論是肥胖或是平常的飲食選擇,應該教導孩童、大眾從飲食選擇開始,應該多吃什麼、哪些食物有良好的影養素來源等等,而非一昧的限制飲食.金惠民也提到,若有食物選擇的營養知識、健康的均衡飲食習慣,即能有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態,也自然而然地能避免許多疾病產生.要有良好口腔機能才能好好進食!咀嚼能力、口腔機能的維持也是很重要的.若沒有良好的口腔機能,也將牽連著影響飲食的攝取,進而影響身體健康等,「充分咀嚼食物」也被列為日本食育推動的目標之一.飯後潔牙,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進而做好口腔保健也為飲食教育重要的一環.而降低蛀牙率的發生除了保持好的潔牙習慣,和飲食的攝取也相關.根據國健署公布的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提到,甜飲料的攝取不僅與糖尿病及各種代謝症候疾病有關,與齲齒(蛀牙)也有關聯.且7~44歲國人每日攝取1次以上(含1次)甜飲料的比例相當高,16~18歲及每日攝取超過2次甜飲料的人口百分比更高達20.3%.這也再次說明了,對於日常生活中飲食的選擇其實對於健康有極大的關聯性.口腔保健也是食育中重要的一環,飲食的選擇會影響口腔健康,而口腔健康又會進而影響營養攝取.(張偉明攝)飲食教育培養小三小四是最佳時期金惠民與癌症關懷基金執行長黃翠華一致認為,飲食教育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且小學是建立飲食習慣的黃金階段,尤其三、四年級為最適合時期.金惠民觀察,在一、二年級時尚未有基礎營養觀念,較難吸收進去.而三、四年級的學童有了營養觀念的基礎,加上飲食觀念上還沒定形,這時候是最好的培養良好飲食營養觀念的時期.到了五、六年級進入青春期階段,在思想上較有主觀意識也容易受同儕影響,常會以「Fashion」作為選擇食物的原則.全民健康懂吃食物選擇是內在能力金惠民建議,應該透過正確飲食觀念的教育,進而培養出「創造健康的Fashion」,由自己創造飲食的Fashion,而不是Fashion影響你的飲食習慣.營養知識的養成要一步步培養,先從認識基本的營養素開始,再將營養素與食物連結,最後擁有能將食物組成一份營養餐食的能力.金惠民認為,全民應該都要懂得如何健康得吃,將食物的選擇變成「內在的能力」,這樣健保負擔才不會越來越大,台灣整體的健康力才能提升.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延伸閱讀▶飲食基本原則不能忘!從食育培養正確食安觀念▶22縣市食育推廣僅約4成民眾滿意!體驗機會不夠、場域不足是最大問題▶學校應該推食育嗎?8成家長有期待,但9成營養師認為人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