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動手把生長在地底下的薑挖出來!(圖片來源:將豪健康農產提供)「食農教育」這個名詞彷彿已經提出很久,但多年來似乎仍是空中樓閣,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說來慚愧,若非這幾年有幸加入農委會的台灣好農及小農計畫,隨著承辦單位設研院的同仁到台灣各地走訪農民,過程中吸收了許多農業知識,在此之前,我也是個「沒看過豬肉,也沒看過豬走路」的「台北慫」.農業與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息息相關,從農場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深遠影響著環境與食物安全,但我們對食農的興趣與敏感度竟然如此之低,令人匪夷所思.為了探討食農教育的現況,我與這幾年參與小農計畫中的兩位青農,將豪健康農產的涂旭帆,以及億興碾米行旗下日禾精米商號的王竣瑞,在防疫期間的周末午後做了一場簡短卻走心的電話對談,重點摘要如下:Q、甚麼是食農教育?型態為何?涂:我理想中的食農教育是把大家拉到田間,透過親身體驗去了解、去感受,從做中加深印象,進而有所感悟,達到真正的學習.也因此,我從6年前開始嘗試自己在農場裡舉辦體驗活動,一開始曾辦過農事體驗,讓學員參與真正的農事,包括挖土、施肥、拔草等,但效果並不好,因為太辛苦了,後來修正成採薑體驗,人才慢慢變多.活動前我會先講解薑的生長過程,現場也會有各階段的薑讓大家實際看到摸到,然後才到田間去挖老薑;採完後會在田裡野餐,再帶大家參觀田間生態,因為我們是有機栽種,所以會有很多都市或其他農田看不見的自然生態,例如老鷹、穿山甲的洞穴等,都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實際到田間了解薑的各種生長階段,比起單調的教案教學更有趣味和記憶點.(圖片來源:將豪健康農產提供)王:我們的食農教育也是以體驗為主,主要是在門市裡開設小教室.門市創立是在2016年底,因為我們賣的是有機米,所以習慣跟客人詳細介紹產品的價值,正好一次因緣際會,有位幼兒園老師到我們店裡購買,聽完介紹之後自發性地帶班上小朋友來聽我們解說.這次的經驗讓我們了解,其實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去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回饋社會,在那之後不到半年,我們就規劃了小教室的課程,讓更多小朋友也能來親身體驗.因為門市裡有碾米機及各種稻穀與稻米,學員能親眼看見、親手摸到,也能帶稻米回家種,透過親身參與,學員會更了解農作物的價值,也會更懂得珍惜.利用碾米機的實作,讓來體驗的小朋友知道吃的米是怎麼加工而成的.(圖片來源:日禾精米商號提供)Q、食農教育課程都是誰來參加?王:小教室課程主要是針對幼兒園中班到國小1~2年級的小朋友,因為是親子課程,所以也會有家長一起體驗.根據我和家長們聊天得到的訊息,他們之所以報名體驗課程,主要就是希望小孩能多了解自己吃的食物是怎麼來的,也能更接近食物原本的樣貌.讓我意外的是,很多家長在陪同上課的過程也覺得獲益良多,讓我發現其實大人對農業及食物也不是那麼了解,也需要被教育.實際了解米的來源和種類後,再來品嚐米飯的滋味,成為一連串完整的體驗.(圖片來源:日禾精米商號提供)涂:我的採薑體驗活動更多是針對小朋友,他們就像是一張白紙,可塑性高,並不是說成人不能教育,而是他們很多價值觀已經定型,若不是本身對食安有意識的人,再怎麼說都沒用.根據我的經驗,會來參加食農活動的有兩種人:一種是自己想吃品質比較好、比較健康食物的人,通常是年紀大一點的長輩;另一種是則孩子比較小的年輕父母.當然,還是有因為好玩、有趣而來參與活動的年輕人,因為活動而有機會接觸,進而萌生對食農的意識和興趣,會主動問我還有沒有其他的農事體驗,並且介紹給其他人.這就是我說的「先求有,再求好」,畢竟大家在推薦活動的時候會說「這個活動很有趣」,而不會說「這個活動可以學到很多農業知識」,食農教育是目的,但吸引人的點絕對不是這個.一起動手把生長在地底下的薑挖出來!(圖片來源:將豪健康農產提供)Q、食農教育的成效有達到預期嗎?涂:這幾年推廣下來,我覺得成效其實不會比預期的差太多耶,因為期望值原本就不高(大笑)!雖然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還是會繼續做下去,勿以善小而不為嘛!像這樣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經年累月也會產生影響力,現在每年平均可以接觸到120~250人次的消費者,也培養了一群固定班底,他們幾乎每年都來,也不停地介紹更多人,而且主動願意參加其他的田間活動.王:小教室開設後,有位家長正好是部落客,他陪孩子來上完課後覺得非常有意義,就無償幫我們寫了推廣文章,小教室更有知名度之後,全盛時期一個月會開2個周末,每個周末最多開到8堂課,每堂課約20人,算一算一年大約可以接觸到1000多人.雖然備課很辛苦,而且小朋友不見得能完整記得上課的內容,但我相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的力量雖小,但長久持續地做,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像上過課的客人會持續回購,教過的小朋友再看到我也會很開心地分享上課內容,回家也會認真種稻,還有家長回饋她的小孩上過課之後想進一步去看農田.這樣的人雖然不多,但我覺得100個人裡面如果有一個,也就值得了.Q、推動食農教育遇到的最大挑戰為何?可以怎麼克服?王:除了小教室之外,我們也想要擴大年齡層,或是把課程拉到農田,但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資源不足.要開設不同年齡層的課程需要花時間備課,但是門市的人手只有3個,要碾米、顧店、跑客戶,還要花時間備課,有時候真的覺得很疲乏;田間課程除了路程太遠,還要考慮配套的設施及行程規劃,但這也需要經費與人力,憑我們現在的力量,真的還沒有辦法做到.在推動食農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是憑一己之力孤軍奮鬥,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甚麼資源可以嫁接,也沒有人來找過我們.如果有政府的資源可以協助,我會很開心的.涂:遇到的挑戰太多了,人力、資源、農損都是,但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食農教育推廣了這麼多年,民眾的意識不但沒有提升,反而越來越疏離,這是我在第一線推廣的感覺,大家都對農業太陌生,甚至可以用冷漠來形容,就好比講了很多年的氣候變遷,大家都知道,但真正關心或投入的人卻很少.農業跟氣候變遷息息相關,但卻很少人能認知與認同.我所知道的食農教育大部分都是個人或民間團體在推廣,雖然有理想,但力量有限,觸及層面也不夠廣,就拿我在推動的農事活動來說,通常都是個人或與農業相關的團體參加,一般學校參與的少之又少.除非以政府的力量推動,將食農教育納入學校的KPI或給予優惠補助,胡蘿蔔與鞭子雙管齊下,否則學校很難有動機去推動.這就要看政府相關單位怎麼去設計這個遊戲規則了!民間力量單打獨鬥力量不足盼政府加入注入力量與小農們的對話到此告一段落,在這個因疫情而被迫關在家的周末午後,心情雖然有點沉重,但還是看到了食農教育的一線曙光.這些熱血返鄉的青農們,憑著自己的力量,持續地、傻傻地做著他們認為對的事,雖然有些蚍蜉撼樹,但又怎知不會是愚公移山呢?我們的政府及更多民間團體,是不是能再給予更多實質的支持呢?我們的學校及家長是不是能開始行動起來,讓食農教育能真正落實到下一代呢?雖然美其名為小農業師,但這個午後,我覺得小農們教育了我!延伸閱讀▶獨家榜單揭曉!台灣首次22縣市食育力總盤點▶農業是糧食安全的根基!食育讓吃在地食當季不只是口號▶食育是素養教育也是文化傳承!不只在校學、更要終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