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心臟是全身循環系統的靈魂,像幫浦一樣持續不斷的推動血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廖振宇醫師指出,心肌需要充沛的能量才能夠收縮跳動,所以心臟就像引擎一樣本身也有一套油路系統,稱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整個心臟的血液循環.當油路阻塞,也就是冠狀動脈出問題時,便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由於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可能產生心絞痛、心肌梗塞. 心絞痛典型的症狀包括胸悶、胸痛、頭暈、壓迫感,疼痛可能延伸到下巴、脖子、肩膀、背部等處,嚴重時會痛到冒冷汗.然而臨床上也會遇到各式各樣不典型的症狀,例如疲倦、噁心、睡眠障礙、腹痛、甚至牙痛等,廖振宇醫師解釋,由於這些表現不容易讓人聯想到心臟問題,而容易延誤就醫. 「胸痛只是其中一項症狀.有的患者根本不會胸痛,而是直接以猝死來表現.」廖振宇醫師強調,「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倒下,也可能慢慢的悶痛一個月,差異相當大.」 傳統用藥、新機轉用藥不盡相同共病患者更應注重用藥安全性 針對心絞痛的成因,我們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以改善症狀、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廖振宇醫師解釋,常用的藥物包括傳統藥物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如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 傳統藥物對心絞痛患者可以發揮效果,不過在使用上會有一些限制,例如心跳過慢、或血壓偏低的患者就沒辦法使用傳統藥物.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以改善心肌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有助緩解症狀,較不會影響血壓與心跳,且頭痛、頭暈的副作用相對比較少,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各種藥物適用的時機不盡相同,請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藥. 「傳統心絞痛藥物與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主要差別在於,傳統藥物通常會影響血行動力學,像是心跳、血壓.」廖振宇醫師說,「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較不會影響血行動力學,使用上的限制較少.」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伴隨多種共病,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適用族群會比較廣泛. 三度到院前心跳停止的心臟病患 「門診有位冠心症患者,曾經有過「到院前心跳停止(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OHCA)」經驗,」廖振宇醫師回憶,「而且還不只一次喔,他總共有過三次到院前心跳停止,經過急救後,三次都很幸運地被救回來.不過因為反覆心肌梗塞,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心臟射出分率僅20-30%,血壓都不是很理想.」雖然接受過支架治療,但是患者依然有心絞痛的症狀,常會感到胸悶不適,廖振宇醫師說,該名患者由於心臟功能太差、血壓太低,傳統心絞痛藥物並不適合,所以更改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症狀改善了,」廖振宇醫師說,「而且在各種藥物、儀器的搭配下,患者的心臟射出分率也進步許多,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 冠狀動脈狹窄要不要放支架? 冠狀動脈狹窄較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胸悶、胸痛等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休息或使用舌下硝化甘油片後症狀仍無法緩解.在這種狀況下,除了藥物治療,也會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嘗試置放血管支架撐開狹窄的區段. 「在評估是否置放支架時,通常要安排心導管檢查,利用血管攝影確認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與嚴重度.」廖振宇醫師解釋,「我們都會和病患、家屬詳細討論,因為置放支架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要有病識感,願意配合治療並針對各項危險因子做調整.」 在置放血管支架前、後,都需要使用傳統心絞痛藥物或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輔助,廖振宇醫師叮嚀,做完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仍有些患者會有殘餘心絞痛的風險,例如:微小血管阻塞或是心絞痛復發的情況產生,此時也可以安全合併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來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有慢性病患者則需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數值達標,才能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機會. 貼心小提醒 冠狀動脈心臟病常導因於動脈粥狀硬化,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廖振宇醫師強調,想要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務必從這些危險因子著手. 若出現胸悶、胸痛等心絞痛症狀,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廖振宇醫師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發作的時候,經常讓人措手不及,很多患者都是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內過世.千萬不能任意停藥,或因為疫情就中斷回診喔!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