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學齡前的孩子正處於發展自我的階段,也因此在生活中常出現較凸顯「自我」的行為,以彰顯個人的存在感與特質.這是幼兒描摹個人形象,追尋自己樣貌的歷程.而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更易在群體生活的次級文化中,選擇「從眾」,逐漸模糊了「我」的真實存在.當初接觸到這本書的機緣十分特別,它是一位媽媽朋友送給小萌萌的生日禮物.我們約定好以「贈書」的方式,來祝賀彼此的寶貝,因而,促成了與這本逗趣又充滿愛的繪本相遇. 故事發生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裡:有顆蛋正從山坡上緩緩滾落.它不停滾動,直到滾入鴨巢裡. 鴨媽咪專注地邊看著育兒書邊孵著蛋(媽媽們應該對這樣的場景很具共鳴啊!),並未發現有何異狀.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某天,蛋寶寶們破殼而出,分別孵出了:藍點鴨蠟筆、條紋鴨斑馬、黃毛鴨月光,以及全身藍綠色,還一直發出咕嘰聲的小怪鴨咕嘰咕嘰.鴨媽媽充滿愛與耐心地教導孩子們各種技能,不論划水、走路或跳水,咕嘰咕嘰總是學得特別快,也長得最強壯.小鴨們日漸茁壯,全家人幸福地生活著,媽媽並未因為孩子們的外觀或表現不同而給予有差別的愛. 有一天,湖裡出現三隻長得跟咕嘰咕嘰很像的動物,牠們告訴咕嘰咕嘰﹔「你不是鴨子,是鱷魚!」並且要求牠把鴨子家人與朋友都帶到橋邊玩跳水,好讓三隻鱷魚大快朵頤.咕嘰咕嘰難過極了,牠開始懷疑自己的真實身分是鴨子?還是鱷魚?沮喪的咕嘰咕嘰走到湖邊坐了下來,舉起雙手,想試著做出兇惡表情,牠看著水面倒映出自己滑稽的樣子,頓時明白了:「我不是鴨子,也不是鱷魚,我是一隻鱷魚鴨!」牠終於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清楚知道自己是誰.於是,牠放心地回家了,並認真地思考如何對付想吃掉家人們的壞鱷魚.而三隻蠢蠢欲動的鱷魚正滿懷期待地在草叢邊磨利尖牙,等待享用美味的肥鴨大餐. 隔天,咕嘰咕嘰果然依約定帶著鴨群們來到橋上,而壞鱷魚也張開大嘴在橋下等待.只是,跳下來的不是肥鴨,而是一塊塊大石頭,把鱷魚們的牙全都砸碎,三個壞蛋也因此痛得夾著尾巴逃走了.咕嘰咕嘰成為大英雄,繼續開心地與家人們生活. 從故事中,我們看見的咕嘰咕嘰的蛻變,也看見母親對孩子的愛,更感受到無私的包容.在牠破殼而出時,鴨媽媽並未因為咕嘰咕嘰長得不同而排斥牠,也正因為母親無差別的對待,讓咕嘰咕嘰的自我認同,更為堅定.手足與其他鴨群們的無私包容,也給予咕嘰咕嘰滿滿的愛與支持,讓牠在面對外來因素的撼動時,能夠相信自己的心,認定自己的形象角色而不動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最早的老師,家庭是最早的教室.無論是言談內容所給予的「言教」,或行為態度上的「身教」,都足以影響他們將來成為何種特質的人.我時時提醒自己,在親子互動出現不愉快時,務必先離開現場五分鐘,處理好自己激動的情緒,再回頭處理事情.在盛怒之下說出來的話語總是傷人,我們無意間脫口而出的話語,對孩子而言,可能會在他們心中產生深層的傷害.況且,孩子畢竟是尚未成熟的個體,對突如其來的情緒也未能好好冷靜表達,需要我們用愛與耐心多加引導.當孩子擁有足夠的愛做後盾,「自我認同」的發展就能健康而正向.相反地,「自我認同」發展產生混淆時,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往往容易在同儕間受次級文化的影響,因為家庭愛的匱乏,轉而向外尋求關注,甚至走向歧途.育兒之路無它,唯愛與榜樣.自己的模樣只有自己清楚,讓我們引導孩子們勾勒出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樣貌吧!與其由父母設定孩子該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不如引導他們找到「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身為成人的我們,多數時候,不也會在個人意見與多數人不同時,反過頭來對自己產生質疑,甚至自我否定.當我們確定自己是誰時,就不會受到身旁他人的說法所撼動.因此,「自我認同」的課題是一輩子不斷滾動式修正的智慧,孩子們接受引導尋找自我,而我們則在持續積累的人生經驗中微調行進的步履.爸媽育兒神隊友&錦囊妙計請服用:故事虎虎貓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5%85%E4%BA%8B%E8%99%8E%E8%99%8E%E8%B2%93/id1607491678?i=1000555343012